落日怅望(落日怅望-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落日怅望翻译_落日怅望|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落日怅望

昧旦多纷喧,日晏未遑舍。

落日余清阴,高枕东窗下。

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

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

已伤归暮客,复思离居者。

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

既乏琅琊政,方憩洛阳社。

诗人在夕阳西下残照里,怅然而望,个中思绪是不言而喻了。诗人没有用清丽秀句描绘那落日余霞的绚丽,赞赏那深秋山色的幽境,而在淡墨点染中抒发胸中感触和生活理想,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和时代折射的影痕。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抒***理的诗,但又有它明显的特点,构思不流俗:其一是寓情怀于色彩之中;其二是巧用设问,自然承接过渡,因此显得清发隽致,如白云映水,白露垂珠。

首起两句似乎与落日暮秋关系不大,但有深意存焉,堪见深造之发端。幕府内外自早至晚总是纷纷扰扰未能停止,那种“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的生活使人烦骚厌倦,这正与结尾抒怀圆合。惟有落日之后倒余下一些倩阴,方可舒展和眺望,因此“高枕”是虚笔,借用陶潜“闲饮东窗”之意,是艺术的圆转,既符合思绪,又留下对暮秋景色作淡写的空隙,为抒怀作引梯。寒槐叶落,秋菊可采,一脉素淡秋色,这不能产生壮怀激烈,当也不会高亢引歌,而惟有缘生与淡散相谐的情怀。春色惹人恼,秋色促人愁,愁而生感,感而抒怀,诗人就是这样把人们通常的心理和生活感受融进了艺术构思里。但马上转入抒怀就显得太直和一般,因此诗人在这个关节上又装上了更为突兀并可去平显曲的接榫, “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一联堪见灵巧匠心。一问一答遂由章节上的过渡跃为思绪上的衔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诗人用其意,进而引发心怀。北风会引起朔马对故土的怀恋,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