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欧阳修翻译和原文_欧阳修《浣溪沙》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当
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鉴赏】
欧阳修做过颍州知州,晚年又退居颍州,写过十首描写颍州西湖的《采桑子》,是一组著名的词作。这首《浣溪沙》,也是描写颍州西湖的,写湖上春景,写人们到湖上游春的景象。首句的“朱桥”和“画轮”,是经过特意装饰的字面,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富丽华贵的感觉。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蹄声得得,轮声隆隆,来到西湖游赏春光。这一句的紧要字眼是那个“响”字,用声音表示动态,而且能够传达出一种喧阗热闹的气氛,很像庾信《春赋》里所写的“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那种景况。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写湖面风光,水里映出了云的影子,云、水、天空都融在一起了。溶溶,水盛貌。春水,言水之柔和;春云,言云之舒缓。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这倒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凸显出来。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浣溪沙》这个词调,上下片都是七言三句,一般的写法是,前两句要有足够的分量,到第三句,或是伸延下来作成补充的描写,或是生发开去写出转换的笔墨。欧阳修这首词的前两句就勾连得很紧密,这还不只是在于湖、桥、水三者原本就是一体,而更在于两个句子里的动词“响”和“浸”都是醒目的字眼,又都被安排在第五字的位置上,显得铢两悉称,旗鼓相当。于是,第三句就成了前两句拖下来的一条尾巴,担当着对湖水作一点补充描写的任务。作者
下片前两句,按照此调格律的要求,是对偶句:“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在。游丝,是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庾信《春赋》里,有“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的句子,李白又加以发展,说成“见游丝之横路,网春辉以留人”(《惜余春赋》)。游丝本无情而有情,网住春光,留住游人。欧阳修接过这层意思,又把“留人”发展成“萦醉客”。游人来到西湖,或画船载酒,或茵席举觞,不觉都成了“醉客”——既是赏春纵饮,也有被美景所陶醉的意思。既来游赏了,又已“醉”了,“游丝”因何还牵住他们不放,这一点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