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枫桥(《枫桥夜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夜泊枫桥古诗_《枫桥夜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枫桥[1]夜泊

张继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2],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是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

[2]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苏州西部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于此而得名。

【作者】

张继(?~约779年),字懿孙,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洪州盐铁判官、检校祠部员外郎等职务。张继为人极富气节,不事权贵,早年曾作有《感怀》一诗,诗中写道:“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的诗作大多反映诗人关心兵乱后的人民的生计,诗风爽利而激越,和他超脱的思想是一致的。

【赏析】

《枫桥夜泊》是一首著名的绝句。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边静夜的景致,抒发了作者的羁旅愁怀。诗的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就营造出了一个凄冷孤寂的秋夜的惨淡景象。诗人身处孤舟,夜幕已经降下,忽然耳边响起了一阵乌鸦的啼叫声,这宿巢的乌鸦不知是受了什么惊吓,突然叫了起来,一下子打破了夜的沉寂。寒霜已经降下,寒气阵阵袭人。这样的景象和突如其来的声响,使得整个环境越发显得空旷、凄凉和悲楚。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刚才那种似乎已经凝固了的孤苦寂寞的环境一下子被打破了。原本身处极度枯寂静谧的环境中的愁苦难眠的诗人,将这远处来的夜半钟声听得非常清晰。尤其是这个“到”字,说明了这钟声是从远处的寒山寺徐徐传来的,诗人听得是

此诗将萧疏凄清的风景与诗人的羁旅之愁打成一片,画出了一幅静夜卧对江枫渔火、卧听钟声的旅居图。在诗中,张继精确而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了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所以任何人读这首诗都不难成诵,并且愈是反复吟咏,便愈感到它蕴涵丰厚、诗意浓郁。在这首诗里,形象、色彩、音响的交织融会,以及它们在交织融会中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都是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