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翻译_《秦汉民歌·陌上桑》原文与赏析
《秦汉民歌·陌上桑》原文与赏析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首著名诗篇。它生动地描写了一位采桑女子秦罗敷严词拒绝调戏她的使君(太守)的故事,热情地讴歌了罗敷的坚贞和智慧,无情地揭露了使君的丑恶和愚蠢,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荒淫和***。
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描写罗敷容貌之美。这一章共有二十句,句句都在于表现罗敷容貌之美,但却无一句是直接描写,而是采用了虚实相间、侧面烘托、迂回曲折的手法来表现。首先,采用了环境烘托的手法。“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这里既写出了罗敷的生活环境,又交代出了罗敷的劳动环境。朝阳是很美丽的,它映照着秦氏楼,使我们想象出秦氏楼的辉煌明亮,
第二章,写使君调戏罗敷遭到罗敷严词拒绝,进一步塑造了罗敷心灵之美。“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这里直接写使君为罗敷的貌美所惊呆。使君,是汉代太守或刺史的通称,这里是指太守。五马,汉代规定太守出行驾车用五匹马。使君从南边来,看见采桑的美貌女子,便命令车子停下。这里“五马立踟蹰”一语用得颇具匠心,五马是使君的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并用五马的驻足来表现人的神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由于他是“使君”,凭着压倒众人的威势,便可以为所欲为,随便占有,于是便产生了
第三章写罗敷自夸夫婿。
罗敷很聪慧。她深深地知道,虽然 “使君自有妇”,也让他知道了自己也是有夫之人,但使君不会就此罢休,于是采取了夸婿的方法,以压倒对方。对于他的丈夫,她是从地位、富贵、官职、相貌风度等几个方面来夸耀的。“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二句,是说她丈夫地位显赫。她丈夫出门有千骑随从,
罗敷的形象之所以塑造得如此鲜明、栩栩如生,与诗篇高超的艺术手法是密不可分的。诗中采用了实写、虚构、夸张、铺叙、烘托等写法,使诗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影响着后代文人。如曹植的《美女篇》用“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来烘托美女之美。虽然彼此繁简不同,但从中不难看出,这是深受《陌上桑》艺术手法的启发和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