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记(《玉簪记·弦里传情》原文与翻译、赏析)

玉簪记故事梗概_《玉簪记·弦里传情》原文与翻译、赏析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明代剧曲·明代传奇·高濂《玉簪记·弦里传情》原文与翻译、赏析

【懒画眉】 (生扮潘必正上) 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科白从略)

【前腔】 (旦上) 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人在蓬莱第几宫。(科白从略)

【前腔】 (生) 步虚声度许飞琼,乍听还疑别院风,凄凄楚楚那声中。

谁家夜月琴三弄,细数离情曲未终。(科白从略)

【前腔】 (旦) 朱弦声杳恨溶溶,长叹空随几阵风。(生)仙姑弹得好琴。(旦惊科) 仙郎何处入帘栊,早是人惊恐。(生)小生得罪了。(旦)莫不是为听云水声寒一曲中。(科白从略) (旦)相公你听我道:

【朝元歌】 长清短清,那管人离恨。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云掩柴门,钟儿磬儿枕上听,柏子坐中焚,梅花帐绝尘。果然是冰清玉润。长长短短,有谁评论?怕谁评论!

【前腔】 (生) 更深漏深,独坐谁相问?琴声怨声,两下无凭准。翡翠衾寒,芙蓉月印,三星照人如有心。露冷霜凝,衾儿枕儿谁共温?(旦作怒科,下略) (生作跪科) (旦扶科,下略) (生) 巫峡恨云深,桃源羞自寻。你是个慈悲方寸,望恕却少年心性,少年心性。

【前腔】 (旦)潘郎,潘郎! 你是个天生后生,曾占风流性。无情有情,只看你笑脸来相问。我也心里聪明,脸儿假狠,口儿里装做硬。待要应承,这羞惭、怎应他那一声。我见了他假惺惺,别了他常挂心。我看这些花阴月影,凄凄冷冷; 照他孤另,照奴孤另。

【前腔】 (生) 我想他一声两声,句句含愁恨;我看他人情道情,多是尘凡性。妙常,你一曲琴声,凄清风韵,怎教你断送青春?那更玉软香温,情儿意儿那些儿不动人。他独自理瑶琴,我独立苍苔冷。分明是西厢形径。(揖科)老天老天!早成就少年秦晋、少年秦晋!

《玉簪记》 是明代传奇作家高濂的代表作,描写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的爱情故事。故事出自 《古今女史》。全剧的主要情节如下: 宋代,潘、陈两家为同僚,曾指腹为婚,以玉簪、鸳坠为信物,有通家之好,多年未通存问。潘必正奉父命赴京应试。时金兀术兴兵南侵。陈母偕女娇莲逃难,不幸于兵荒马乱中失散。陈母投奔潘家。陈娇莲为女贞观观主收留,做了道姑,改名妙常。潘必正落第归,途经女贞观,投奔姑母观主。潘必正与陈妙常一见钟情,通过抚琴,互通灵犀,潘必正偷了陈妙常的情诗,妙常终于冲破封建礼教和佛门清规的束缚,遂与必正相燕好。不料二人私情为观主所察觉,即逼侄赴试。妙常奔至秋江边,买棹追舟。二人在秋江舟中山盟海誓,互换信物玉簪、鸳坠,依依泣别。必正高中登第,荣归见姑,与妙常喜结良缘。夫妻回归故里,合家重逢欢聚。

这出 “弦里传情” 是全剧重要的关节之一,也是昆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剧目之一。如果说,在第十二出 “必正投姑” 中,潘、陈二人是一见倾心,到第十四出“茶叙芳心” 是初步接触,

正当陈妙常弹琴之际,一潘必正为琴声所吸引,前来谛听。许飞琼是仙女,善音乐,传说为西***的侍女。潘必正由远及近走来听琴。琴声也是由远及近传来,这段曲子写出了潘必正听琴的过程: 乍听时,还疑是别院吹来的风,渐渐地听出琴声中有凄楚之音,再后来,就感觉到这凄楚之音抒发的是离情。离情同样也是与母失散的陈妙常时时萦怀的。这说明潘必正也深谙音律,对音乐有非凡的艺术感受力。这为以后两人互为知音,以琴声互通心曲作了铺垫。

上面是潘必正听琴的感受,

然而,潘必正却不依不饶,进一步挑逗她。他故意设身处地具体形象地形容她寂寞难耐的情景。如果说,“更深漏深,独坐谁相问?琴声怨声,两下无凭准。” 还只是设想她长夜独坐,以抚琴排遣孤独幽怨的心情,

可是,她那里知道,狡黠的潘必正正在偷听她的话。潘必正为妙常的真情所感动。于是,就唱出了这最后一段曲子。真不愧是妙常的知音,他从她的琴声中,听出 “句句含愁闷”; 尽管妙常故作清高,百般掩饰,他依然可以看出她掩盖不住的“人情” 和 “尘凡性”。听着她饱含凄清风韵的琴声,怎忍心让她白白断送青春?何况她是

从这出戏的曲子,可以看出全剧曲子的总体风貌。那就是朴素自然,雅俗共赏。一般说来,在渲染环境氛围时,曲词很典雅优美; 而在抒发人物的情感时,曲词就大量运用口语,显得平易近人,生动、细腻地表现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