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韩琦(《两宋词·韩琦·点绛唇》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点绛唇韩琦翻译_《两宋词·韩琦·点绛唇》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韩琦·点绛唇》韩 琦

韩 琦

病起恹恹①,画堂花谢添憔悴②。乱红飘砌③。滴尽胭脂泪④。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⑤。人远波空翠⑥。

荷亭消夏图 【宋】 佚名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恹(yān)恹:精神不振。②画堂:装饰华丽的厅堂。③乱红:落花。砌(qì):台阶。④胭脂泪:此处以和着红色胭脂的眼泪比喻落花。胭脂,一种用于涂在脸颊或嘴唇上的红色化妆品。也用作国画的颜料。⑤武陵回睇(dì):“回睇武陵”的倒装,即回头凝视武陵源。武陵,指东晋陶潜《桃花源记》所记武陵溪。睇,看;望。⑥翠:青绿色。

鉴赏 北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载:“韩魏公晚年镇北州,一日病起,作《点绛唇》小词。”韩琦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十二月自相州(今河南安阳)前判北宋的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后因反对王安石青苗法,于熙宁六年二月再回判相州。因此,此词作于作者晚年任职北都大名府期间。全词写作者因花落春去而感叹年华流逝。上阕描摹落花飘零而春天凋谢的衰败景象;下阕抒发对人生蹉跎、岁月老去的惆怅之情。

全词起笔直接,言自己病体初愈,精神不振,出门见堂内花木枯损,凭空添加许多憔悴。“恹恹”而“憔悴”的老人与春去时节凋谢的落花相映,正是形容人生岁月流逝与衰老死亡如同不可留住的春去花落一般无情。而残花铺尽台阶,那样彻底、那样凄婉,如同美人流尽和着红色胭脂的眼泪。作者久居室内,病体欠安,本已对时间催人老去有着深切的领会,偏又逢上“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可谓情景相互触发,在空间的色彩中,凸显出对时间的意识。

既然情景已相互启发,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安阳集提要》称韩琦为文“词风典重,敷陈剀切,有垂绅正笏之风”,似乎正合这位久柄枢政、识量英伟、喜怒不形于色的贤相风格,而这首小词却极有情致、柔弱灵动,颇有艳词风韵,与其文章风格大相径庭。(张伟特)

集评 清·王奕清:“公经国大手,而小词乃以情韵胜人。”(《历代词话》卷四引《词苑》)

链接 北宋四京。北宋在全国设有四京,即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京开封:地处黄淮之间,控引汴河、惠民河、广济河和金水河,具有便于漕运的优越条件,被定为国都,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京洛阳:不若东京之繁荣,但园林比较发达,分司所在,为权贵豪绅及学者名流荟萃之地。北京大名府:位于河北平原主要交通线御河东岸,地当南北水陆交通要冲,为河北重镇。南京应天府:在四京中规模最小,但以汴河北连东京,南入于淮,在“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形势下,具有沟通江淮之利。

《昼锦堂记碑》。其碑在今河南省安阳市韩琦庙内。韩琦至和中出知相州,曾在宅中建堂,名“昼锦堂”。《昼锦堂记》系欧阳修所撰,由著名书法家蔡襄书;刻于治平二年(1065)。据董逌《广川书跋》载,蔡襄书写时,“每字作一纸,择其不失法度者,裁截布列,连成碑形,当时谓之百纳本”。书体正楷,庄重雄劲,甚为世人所重,在书史要籍中多有著录。亦有人认为该碑系元代重刻,已非真迹。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