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论原文及翻译_《古文观止·苏轼·范增论》鉴赏
古文观止·苏轼·范增论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1】。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2】。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3】!”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4】。苏子曰【5】: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6】?”《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7】。”增之去,当于羽***卿子冠军时也【8】。陈涉之得民也, 以项燕、扶苏【9】。项氏之兴也, 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 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 岂独为楚之盛衰, 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 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卿子冠军也, 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 则疑增之本也, 岂必待陈平哉?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人必先疑也, 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 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 不遣项羽; 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 而擢以为上将; 不贤而能如是乎? 羽既矫***卿子冠军【10】, 义帝必不能堪; 非羽弑帝, 则帝***羽, 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 诸侯以此服从; 中道而弑之, 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 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其所立, 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卿子冠军, 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11】, 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 力能诛羽则诛之, 不能则去之, 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增年已七十, 合则留, 不合则去; 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12】, 而欲依羽以成功名, 陋矣!虽然, 增, 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 项羽不亡。呜呼, 增亦人杰也哉!【注释】【1】 间疏: 离间。【2】 稍: 渐渐。【3】 愿赐骸骨: 辞官引退的谦词。【4】 疽: 恶疮。【5】 苏子: 苏轼自称。【6】 几: 事物发生变化前的细微症候。【7】 诗见《诗经·小雅·弁》。比喻凡事皆有预兆。【8】 卿子冠军: 宋义。公元前206年, 怀王命宋义率军救巨鹿。宋军至安阳 (今山东曹县东南), 逗留不进, 项羽***宋义, 夺得军权。【9】 项燕: 楚国名将, 死于秦将王翦之手。扶苏: 秦始皇长子, 后为秦二世、赵高逼死。【10】矫***:假借义帝的命令***死(宋义)。【11】比肩:平起平坐。【12】去就之分:离去或依附的道理。【赏析】一部《史记》,从黄帝一直写到汉武帝。写得最好的,是秦汉之际这段历史,秦汉之际的历史人物,因此而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轼对这一段历史似乎也很感兴趣,他笔下的历史人物评论,也以秦汉之际的人物为多。《范增论》就是其中的一篇。苏轼的历史人物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见解、文章均可取者,这是第一种。见解值得商榷,文章技法可学者,这是第二种。《范增论》即属于后者。苏轼的历史人物论,力避四平八稳的评价,总是抓住一个问题,曲折反复,议论风生。这篇《范增论》就是抓住范增的去就问题,大作文章。文章一开始,从《史记·项羽本纪》中摘出有关范增离开项羽的几句叙述,作为议论的材料。历来的观点,都认为范增的离去很可惜,将这件事视为项羽不能用人的一个例证。可是,喜欢翻空出奇、好作翻案文章的苏轼却不从人才学的角度看问题,他看到的是去就问题。所以,转入正文、转为议论以后,劈头就是一句:“增之去,善矣!”而且说“不去,羽必***增。独恨其不早耳!”这显然是和传统的看法唱反调的,这使文章一开始就显得气势突兀。可是,开头突兀的气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