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原文阅读|赏析
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傥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以险峻称雄于天下。与李白交往甚密的道友元丹丘修行于其北云台峰。天宝三载 (749),李白被玄宗 “赐金还山”,离开长安。游经华州,登上华山,看到莲花峰 (西峰)、落雁峰 (南峰)、朝阳峰(东峰) 三峰耸矗,巍峨壮观;东望朝阳峰,绝壁之上留有巨灵的掌痕;北望天际而来的黄河,缭绕如缕;联想到巨灵擘山、华山仙子的神话,又想到黄河清圣人出的传说,不禁心潮激荡。于是驰骋想象,为元丹丘挥笔写下了这篇歌行。它笔力奔放,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奇光异彩。诗分三段。从“西岳峥嵘”至“石作莲花云作台” 为首段,主要描绘华山、黄河的雄奇壮伟。“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是登华山远眺黄河。山水共写,相互映衬,发端便见笔势不凡。据 《华山记》 载: 从华山落雁峰 “俯眺三秦,旷莽无际。黄河如一缕水,缭绕岳下。”这里,诗人登华岳而小天下,着眼点是以望眼中的黄河变小而反衬华山之雄胜;通过写 “黄河如丝”,不仅看出黄河九曲十八弯的蜿蜒之态,而且更可使人体会到诗人登上华山之颠的视角之高;而黄河“天际来”,不仅为其“东流到海不复回”设下伏笔,而且写出了诗人目尽千里的旷远视野。因此,可以说,这上句只是惊叹登华山气壮宏宇的心灵感受;“何壮哉” 三字很不具体,只有有了下句“如丝天际来”的有力衬托,才使人真正体会到华山之峥嵘峻伟。可谓因山见水,以水见山,从而使山水相得益彰。“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这四句由 “山高”转向“水险”,专写黄河的气势。先写其表: 它奔腾万里,犹如从天上滚泻而下,激荡如怒,触山震地,势不可挡;它急流盘旋,涡如巨轮,声如雷电,震撼得三秦地动山摇。继写其神: 在阳光的照耀之下,波光潋滟,灿烂辉煌,犹如巨龙东去,一片祥瑞气象。诗人不由想起“黄河清,圣人出”的传说,因而呼出 “千年一清圣人在”,刻画了黄河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由于写得形神兼备,赋予了黄河以生命和灵性。继而又通过写黄河与华山相遇,描述了其勇往直前的神威:“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黄河之神为山所阻,便咆哮着举起神掌,分擘两山 (华山和中条山),使得洪波迸流,犹如壮士唱着凯歌直奔东海。它是何等坚强而又豪放!《水经注·河水》 引古语曰:“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在山之东北绝壁之上,因石膏流淌,凝结成痕,黄白相间,远望其大者五岐如指。于是,人们就传说那是河神巨灵擘山时留下的痕迹。诗人以此传说入诗,将人们的思绪引向了远古天地初辟时那惊天动地的一瞬。诗人想象当年山神阻道,河神定要通过。二神各不相让,曾有着一场恶战,最后暴怒的黄河终于轰然擘开两山,夺路直奔东海。这想象何等豪壮而有气魄。此二句,既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力量,也写出了与之相匹敌的华山之险峻奇伟。同时,通过巨灵擘山,将人们引入了一个扑朔迷离,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接下去写华山奇伟多姿:“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三峰”,指落雁峰、莲花峰、朝阳峰。“高掌”,即仙人掌,华山的东峰。“白帝”,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西方之神。华山为西岳,故属白帝。道家以西方属金,故称白帝为西方之金精。“元气”,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形成世界最原始的东西是元气,无形状可言,天地万物都由元气所生。“莲花”,指莲花峰。“云台”,即云台峰。慎蒙 《名山记》载:“观其山形,外罗诸山如莲瓣,中间三峰特出如莲心,其下如云台峰。自远望之,宛如青色莲花,开于云台之上。”李白以神来之笔,描绘出华山的奇异形状: 山河之神相战,华山三峰避退一旁,仿佛是在毕恭毕敬地向黄河服输朝拜;在丹谷翠崖之间,巨灵神掌,至今犹存,上天白帝,运足元气,使得山峰变成莲花,祥云化为擂台。这简直就是一个***所创造出来的奇迹!此段写山写水,气势流转,章法缜密。首二句,一句写山,一句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