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放言五首(其一、其三)·[唐]白居易》原文与赏析)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_《放言五首(其一、其三)·[唐]白居易》原文与赏析

其一》原文与赏析张磊原创

[唐]白居易

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末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的《放言》是一组富于哲理的政治抒情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第三两首。诗前有序:“元九(即元稹)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此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江州途中所作。诗题“放言”,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意思。这组诗是和元稹之作。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放言》五首,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元稹已由江陵转官通州司马。由于饱历人生艰辛的元诗引发,加之白居易境遇的变化,因而道出了生活的哲理,因其感受深刻,也就写得意不离形,理中含情,发人深省。第一首意在说明要善于辨别真伪,第二首提出辨真伪的“一法”。两首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一是提出问题,一是解决问题。第一首提出要辨真伪的问题,首**提,涵盖面极广。“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古往今来什么事情没有呢,自然“朝真暮伪’的事也不足为怪。“朝”和“暮”一天的晨昏之间就有真伪的大变化,从“古”到“今”漫长的历史中此类事屡见不鲜。诗人将要表达的意念组嵌入两组表时间的词中,使问题显得既深刻又尖锐。颔联用典,以历史事实予以证明。“但爱臧生能诈圣”,臧生,臧武仲。《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杜预注: “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人们称他“圣”,是被其“多智”蒙蔽,而孔子却说:“臧武仲以防(武仲的封邑)求为后(作为后代继承)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武仲因其“诈”而骗得“圣”名,实是“伪”。“可知宁子解佯愚”,宁子,宁武子。《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的装聋作哑的“佯愚”也是作伪。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哪里知道还有伪装着的宁武子那样的贤人。要辨别真伪确非易事。颈联以比喻进一步说明貌似真而质实伪。出句“草萤有耀终非火”,萤火虫和火都有光亮,但二者本质不同。对句“荷露虽团岂是珠”,露珠和珍珠都是圆的,同样二者绝非一物。一取“耀”,一取“团”,将二物并举,从而鲜明地向人显示,不能取其貌而遗其质,要善于鉴识。颔联以人表意,颈联以物为喻,角度不同,立意一致。颔联以“但爱”、“可知”从主体感受上说,颈联以“终非”、“岂是”从客体的判断上讲,且两联的起句与对句的表达方式又各不相同,在擒纵裕如中深化了对辨真伪问题的认识。尾联感叹人们不重视辨真伪。“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燔柴,烧柴火,这儿指大火。照乘,珠名。这两句意为:倘若不取大火照着明珠来鉴别,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