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左思《咏史》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左思
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过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为刘勰和锺嵘所尽情赞美的“建安风骨”,那种充分反映汉、魏之际的时代风云和人民苦难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健康风格,在西晋太康(公元265—307年)时代,虽说还略有遗风余绪,然而内容毕竟趋于空洞,片面追求技巧的***倾向已经抬头。驰骋在当时诗坛上的,有所谓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尽管这里面的大部分诗人都曾在诗、赋上进行过苦心探索,掌握了各自擅长的技巧,表现了他们的独特风格,并且获得诗坛“中兴”的美誉(见《诗品·序》);然而,他们的生活视野毕竟欠广阔,思想襟抱毕竟不够高。不是偏于华辞丽采的堆砌,就是耽于琐细摹古的刻画。在这样一个寂寞诗坛上,纵横驰骋,独树异帜,歌唱出当时反对腐朽门阀制度的镗巨声的,只有列名在以上八人之末、出身寒门的左思。正由于左思社会地位寒微,流传下来的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也就少而又少。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他父亲左熹累官至侍御史,他妹妹左芬被选入宫。特别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洛阳纸贵”这一个典故,就是指他的名作《三都赋》深受读者欢迎,从而引起纸价高抬的佳话。但是,他的真正传世名篇并不是《三都赋》,而是由八首五古合成的组诗《咏史》。“咏史”这一诗体,最早见于班固赞美孝女缇萦的《咏史》之作。但那诗并无诗味,是一篇不象散文也不很象诗的东西,说它“质木无文”(《诗品·序》),也许还带着些含蓄的意味。直到魏、晋时代,终于有了显著的发展。前于左思的曹植曾作《三良诗》,为殉秦穆公之葬的三位贤臣的惨酷遭遇表示深沉哀悼。长夜漫漫、一往不复的作者之情,再不是“质木无文”,而是文辞悱恻了。后于左思的陶潜,其名作《咏荆轲》,则更是皮里阳秋,借荆轲尊重高渐离史事,讽刺当时无才无德而居高位的小人。总的说来,“咏史”在这一时代有了发展和提高,抒情、述感因素的浓郁代替了史事的复述。然而真正开拓了“咏史”艺术领域,把咏史、咏怀二者水***融地结合起来,写成规模宏大的组诗,对后代诗歌发生深广影响的,却是左思的“咏史”。尽管左思作品流传至今的不多,但就凭这一组不凡的组诗,加上他的《娇女》,他的名字已经不朽了。《咏史》诗共八首。据诗中“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二句推断,此诗当作于公元二八○年,即晋灭吴以前。其主要思想内容是借历史人物作为比拟,以抒发怀才不遇和憎恶丑恶现实的郁勃之感。第一首是序诗,突出地揭示诗人的壮志高标。第二首针对当时门阀制度和社会风气的不合理和腐朽,进行讽刺。第三首表示钦仰历史前贤,从而说明诗人的崇高襟抱。第四言通过京城豪华生活的描绘,对贵族进行鞭挞,并通过对前辈扬雄的赞美,表明自己不与卿相往还的傲兀,补充前面几首所已触及的清浊对比和理想抒发,表示自己尽管一时受到冷落,但却深信可以长垂不朽。第五、六两首分别赞扬了许由、荆轲,情绪逐步转向昂扬,不仅表现了高蹈精神,更洋溢着睥睨四海、粪土权贵的豪情壮志。第七首感情波涛显得低落,从前面的慷慨悲歌一转而为对历古奇才不遇之士的同情和慨叹。最后一首,这种思想就更有所发展,抒发了诗人对世态得失无常的嗟叹。并以将安于贫贱、守庄子饮河满腹之言,作为结束。如果说组诗的开始是向往于积极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