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困于会稽(国语·《越语》上《勾践灭吴》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勾践困于会稽文言文翻译_国语·《越语》上《勾践灭吴》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散文·历史散文·国语·《越语》上《勾践灭吴》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於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於天王,私於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於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与其***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 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将不可改於是矣! 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 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己;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勾践说於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毉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於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於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於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於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威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如此,则有常刑。”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吾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於囿,又败之於没,又郊败之。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 余何面目以视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灭吴。这是一篇记述文。它生动地记述了春秋末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之后退保会稽,卑事于吴,经过二十年的生聚教训,终于灭吴复国的过程。这是一个有名的历史事件,寓有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长期流传在口头上和各种形式的记载中。根据《史记》里面的《吴太伯世家》和《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吴国是周部族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的后裔;越国是夏禹的后裔,其始祖为少康之庶子无余。这两个国家,都兴建于长江流域下游以南的太湖流域地区,直到春秋时期都还是弱小的国家。长期以来,吴国附庸于强大的楚国,越国又受到吴国的控制。春秋后期,他们的事迹才被人们所注意、所称道,从而在历史上显示出了他们的存在和地位。前494年,吴王夫差大举伐越,进军于夫椒,打败了越国,越王只以残存的五千人退保会稽。本文所记述的勾践复国灭吴的事件,从这里开始写起。由于《国语》的记事、记言大多没有明确的年代线索,所以初读本文的人,认为本文所记事件是在很短时间内发生的。实际上,从勾践退保会稽到前473年夫差自***吴亡,中间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勾践失败后,用文种、范蠡的计谋,为保存越国社稷,向吴国乞降;夫差不听伍员之议,接受了勾践的要求,使勾践卑事三年,并对他加以宽宥和信任。夫差雄心勃勃,北上中原争霸,伐鲁、伐齐、伐晋,勾践乘机在国内发愤图强,休养生聚,准备雪耻复国。前482年,夫差率精兵参加黄池之会,与晋定公争霸,国内只留下太子友及老弱将士把守,于是越国兵分两路乘机侵袭吴国。范蠡等沿海溯淮,堵绝吴国后路,掳太子友;勾践自溯入吴,焚姑苏台。夫差在黄池得知后,不仅不立即返回营救,反而***死报信者,继续与晋争为盟长,直到订盟后才回国攻越。此时吴国大势已去,只得向越求和。之后,吴国连年灾荒,又不做击越的准备,于是勾践在文种策划下兵分三路进攻吴国,吴国败北。前476年勾践为麻痹吴国而攻楚;次年出其不意地进攻吴国,前后围困吴都三年之久,直到前473年夫差被迫自***,才最后灭掉了吴国。《国语》里《吴语》一卷、《越语》两卷,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两国相互怨恨攻伐的史实,但内容各有侧重和详略,史实也不尽相同。只有合起来阅读,才能得知其史实的大致过程。两国攻伐变化的事实生动地告诉人们:骄傲自满,不听忠言,轻敌麻痹,坐失良机,就会导致失败;依靠人民,艰苦奋斗,加强战备,选好战机,就能取得胜利。这个历史事件所蕴含的鲜明对比的经验教训是颇能给后人以借鉴的。本文没有详细记述勾践雪耻复国的具体过程,也没有记述两国攻伐征战的具体情况,而是以该事件的发展因果为线索,截取片断事实以记言为主而联缀成篇,这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是别具一格的。本文按照事件本身的自然发展,有次序、有重点地进行记述。按照事件发展的过程,本文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第一个自然段。开头第一句:“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引领全篇。以下所有的记述都是以此为基点而生发出来的。韦昭《国语注》说:“山处曰栖。”“栖”字点明勾践是被夫差打败而困守在会稽山上的。勾践向三军“号令”的几句,集中、简括,表现了他败后知耻、求贤复国的急切心情。文种“进对”,有意抛开勾践的词锋,旁敲侧击,颇含对勾践以前的种种作为的不满。但勾践的巧妙回答:“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一方面自我解嘲,一方面对文种表示了敬重和信赖,真是妙语夺人。因此,“执其手而与之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样写,既为全文所述复国灭吴铺了底,伏了线,也为下部分文字正面记述文种之谋搭了桥。文章的第二至第四三个自然段,是本文的第二大部分,主要记述文种向吴求和的情况,着力地表现了文种的外交才能。伍子胥的政治远见,太宰嚭的受贿误国,也从中表现了出来。作者通过三人不同的言论反映出了不同的立场、品德和性格。语言简洁明快,抓住了重点,突出了主流,不蔓不枝,读后可以了解全部求和过程。文种作为战败国的使臣,在强大的敌国君主的面前只有卑顺谦和,并极力表现出对对方的敬畏。因而开头几句虽是一般外交场合的客套,却特别切合他的心情和身份。为了保全越国社稷而不遭亡国之祸,他恳切地表示:“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於王,……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率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可说是卑顺到了极点了。但“若以”以下数句,却语意陡起,另辟新意。他明确地表示:“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於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卑中有亢,表现出越国顽强抗敌、誓死拼搏的精神。这样,“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就给吴王夫差在许和与否上摆出了利弊,使之慎重抉择。特别“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以下几句,语锋急转,进一步从吴国的利害立论说之以大义,动之以利害,用以打动夫差的心弦,***他思考并定夺。这一席语意转折迭出、感情波荡起伏的外交辞令,实在优美、动人,怪不得夫差“欲听与之成”了。伍子胥则从吴国利害出发,挺身而出,斩钉截铁地大叫“不可!”这是对文种言论的反击,也是对吴王夫差“欲听”态度的否定。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