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一望洞庭秋(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原文阅读-赏析)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_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原文阅读|赏析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霜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李白的晚年是悲剧性的,悲在他独自悲而当时无人悲之,甚至连他较好的朋友杜甫亦不过“世人皆欲***,吾意独怜才”( 《不见》)而已;更悲在今人知其所以悲而白反不自知也。读他晚年所写的诗篇,常常可以感受到无可名状的寂寞、孤独、悲愤、迷惘的忧郁情调,即使在酒酣耳热之际,也难以掩饰地透出种种空虚感和失落感。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这首普通的诗 《秋登巴陵望洞庭》 来领略一下诗人的心境吧。

那是一个深秋的季节,经过长流夜郎之后李白总算死里逃生,遇赦东归来到了岳州。在一个清冷的早晨,诗人登上巴陵向远处眺望。秋天是清晰而辽阔的,放眼望去,尽可以看得很远很远。明亮的洞庭湖水与澄净的天光相辉映,天空似乎就在水底,湖水又好象在天上,透澈无碍,秋色就在这天水之间浮动。巴陵,山名,即巴丘山,又名天岳山、巴蛇冢。传为羿屠巴蛇,积其骨而成山。山在岳州,山之西南即洞庭湖。这起首四句可谓干净利落,将题目从字面上一一点尽。但是诗人并不是在巧妙地做什么起、承、转、合式的八股文字或无关痛痒的应景文章,这四句的重要处是它为全诗的叙写与抒发寻找了一个可靠的角度,即登高而望的“湖水天光”(空间)和登高所见的“秋色”(时间)。这空间与时间的交替才是

中国古代诗人惯会在这景、情间作文章,常常是因景物之感发而逸兴遄飞,忍不住要“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潜 《归去来兮辞》)。可我们这位曾是

“北渚”以下几句与前二句相承,仍是抒情的笔墨。自然界和人世并不因诗人的苦恼而苦恼,依然故我地变化着、生存着。“既荡漾”、“自潺湲”写出了自然界的无情;“郢人唱”、“越女歌”写出了人世间的冷漠。这自然使诗人无比悲伤,忍不住泪如泉涌,倾洒在巴陵山崖上。同时,“郢人”还隐含着知音难遇的感喟。这是用宋玉 《对楚王问》之典,李白曾多次用之,如 《古风》 第二十一首“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再如 《淮海对雪赠傅霭》“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等。在这举世无知音的境地里,只有独自悲伤、顾影自怜而已,这正是全诗的底色。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