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兵黩武今如此(李白《登高丘而望远海》原文阅读-赏析)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_李白《登高丘而望远海》原文阅读|赏析

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李白自幼才识过人,志向宏伟。“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年二十六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漫游求仕。一心想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可是直至四十二岁才因吴筠推荐而应诏赴长安。其《南陵别儿童入京》 诗云:“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又有 《别内赴征》 诗云:“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时归。归时傥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其狂喜之情溢于言表。起初时,玄宗 “降辇步迎,如见园绮”命为供奉翰林,的确恩宠备至。李白也以为久蓄的报负可以实现,满腹的才华能得施展。但不久便发现,玄宗赏识的只是他的诗才,只把他当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并无意大用他。这使一心沉醉在战国纵横之术里的诗人大受打击,加上他天性傲岸,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而受到外戚宦官的谗毁。终于,做了不到三年的供奉翰林便唱着《五意歌》 辞离帝京,继续他的漫游生涯。但是,此后之李白已非昔日之李白。将近三年的长安生活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震动。他有幸目睹了许多宫廷内幕和君王大臣的腐化堕落。过于天真的诗人逐渐成熟了。表现在他的诗中就是长安三年成了他一生诗歌的一条鲜明分界线。前期作品思想感情比较单纯,多抒发报负、流连山水、惜别寄远之作。后期作品则更多一些冷静、深刻的分析和思考,多借端发慨、抨击现实,挥斥幽愤之作。这首 《登高丘而望远海》思想深刻,感情凝重,可以明显看出长安生活对诗人的哲学观,世界观造成的影响,该是作于诗人离开长安之后。詹锳先生 《李白诗文系年》 将它系在天宝十年 (751)当是可信的。且看原诗。首句“登高丘,望远海。”是承题目而来,抑或题目即因首句而得。王琦云:“此题旧无传闻,郭茂倩 《乐府诗集》 编是诗于相和曲中魏文帝《登山而望远》一篇之后,疑太白拟此也,然文意却不类。” (王注 《李太白全集》)胡震亨则认为李白是诗采魏武帝《碣石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为题。拙意以为李白资性高远,吟诗作句往往顺口道出,信手拈来,这里的首句与题目纯是李白自拟也极有可能。细玩首句,实为全诗纲目,以下内容,尽可涵盖其中。“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用了 《列子·汤问》 中的典故。据说:渤海东边几千万里处有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仙山。五山各自独立,随波飘荡。天帝乃命禺疆指派十五只巨鳌举首戴之。后来,有一个龙伯国的巨人钓走了六只巨鳌,用作占卜。岱屿、员峤二山因失去维持而漂到了北极,沉入大海。原地仅剩三山。这两句大意是: 六只巨鳌的骨头无影无迹是否象霜雪一般被灼化殆尽了?余下的三座仙山又漂到哪儿去了呢?仙山之说,唐以前的人深信不疑,李白早年的诗中也多有述及。如“巨鳌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怀仙歌》)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瀛。”(《天台晓望》)但在这里,诗人一反常态,对仙境的有无陷入迷惘和怀疑,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由不引起我们注意。“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典出 《山海经》: “旸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两句的意思是: 太阳栖息在扶桑树上,天长日久,树枝岂不会枯朽摧折,太阳也不是要沉落下去而失去光彩了吗?这两句对另一则神话提出质疑,其用意跟前两句是一样的。但诗人何以如此,仍是个谜。再看下两句:“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读至此,我们似乎可以摸到诗人当时的思路了。原来,当日诗人登高远望,面对辽阔的空间,茫茫雾海,思绪飞到了遥远的秦皇汉武时代,想到了他们沉溺于***之说,妄想长生,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件件蠢举。据史载:秦始皇并六国后,迷信方士徐市(读福)之说,派他带领数千童男女入海寻访仙山,求不死之药。结果,徐市在海上数年无所得,就编造一些谎话来骗始皇。秦始皇继续给他以支援。直至死时秦始皇仍深信***之说。汉武帝也曾多次派方士到海上寻找仙山、仙人,终无所得。“银台金阙”就是传说中海上仙人居住的宫殿。又据 《文选·张衡思玄赋》: “聘***于银台”,李善注云:“银台,***所居。”这里的“银台金阙”泛指仙人、仙迹。两句的意思是: 那些仙人的事迹、行踪就象梦幻般虚无飘缈,秦皇汉武只能是空等一场了。秦皇汉武为求长生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最终还是落得个“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秦王扫六合》)的结局。活生生的历史使诗人陷入迷惘。神人、仙山果真存在吗?这便是诗人当时的疑虑。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