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入蜀 李白_李白《送友人入蜀》原文与赏析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全篇紧扣诗题,写 “送友人入蜀”。
入蜀总得经过蜀道,所以一上来就描写蜀道。然而如今正在 “送友人”,友人并未踏上蜀道,自己当然也不在蜀道,蜀道如何,都未目睹,怎么写法呢?
宋玉 《高唐赋》 和孙绰 《游天台山赋》,侈说高唐,畅游天台,其实都未亲历,全出遐想。至于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题中已点明“梦游”; 在构思谋篇上,则以 “越人语天姥”而激发游兴,因想生幻,转入梦游的描写,创造了瑰奇怪丽的***境界。《送友人入蜀》 虽然是一首抒情小诗,却具有类似的特点。写蜀道,先以 “见说” 领起,雄浑无迹,显示出卓越的艺术技巧。“见说” 就是 “听别人说”。别人可以说少,也可以说多; 可以说好,也可以说坏; 可以如实介绍,也可以夸张乃至虚构。以 “见说” 冒下,就获得了随意抒写的自由。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中的 “蚕丛”,原是传说中古代蜀国的一个国王,这里用来指蜀地。“蚕丛路”,就是蜀道,点题目中 “友人入蜀” 的道路。友人将 “入蜀”,送别之时,当然应该祝愿他 “一路平安”。为了他一路平安,认真地讲一下蜀道之难行,好让友人多加小心,还是必要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以 “见说” 领起,就还有深意。不光是我说,别人也都说那“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啊! 弦外之音岂不是: “你可得小心啊!” 接下去,就具体地描写如何 “崎岖不易行”。我们知道,作者的 《蜀道难》 一诗以 “噫吁戏,危乎高哉!” 开头,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作了惊心动魄的描绘,归结到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首诗是 “送友人入蜀”,而不是劝阻友人入蜀,因而不必要大谈 “其险也如此”,以免友人 “听此凋朱颜”,所以只借 “见说”,写了这样两句: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别人哪能 “说” 出这样好的诗句,这当然是李白的独创,只不过归之于“见说” 罢了。
前四句,写 “入蜀” 之路难行; “友人” 从何处 “入蜀”,即作者在何处为 “友人” 送行,全未涉及。读到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一联,才看出 “友人” 将从秦入蜀。这一联,以写为叙,而所写的又是想像中的情境。“友人” 是要告别秦中到 “蜀城” 去的。由于对 “友人” 的出行十分关心,所以始而借 “见说” 蜀道之崎岖以引起“友人” 的注意,继而身在秦中,心驰蜀道,先后出现了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的特写镜头,而他所送的 “友人” 呢,也已经在想像中通过“芳树” 笼罩的 “秦栈”,到达 “春流” 环绕的 “蜀城”。既然已经写到 “蜀城”,以 “问君平” 作结,就显得水到渠成,天衣无缝。
“秦中自古帝王都”,唐王朝的京城长安也就在那里; 而 “入蜀”之路,却
据 《汉书》 卷七十二记载: 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有问卜者,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但他是汉朝人,到了李白的时代,其人与骨皆已朽矣,怎能向他 “问” 什么 “升沉”? 作者用这个故实结尾,一方面当然意在 “点题”。君平在成都卖卜,说 “问君平”,就等于说“友人” 到了 “蜀城”。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既逗露“友人入蜀” 的原因,又抒发“送友人入蜀” 时的情感。“升”、“沉” 未定,还有“升” 的希望,才去问卜; “升”、“沉” 已定,只能接受既定的现实,还问它做甚! 作者告诉友人说: “关于政治上的 ‘升沉’ 嘛,看来就是这么个样子了! 你到了 ‘蜀城’,就不必寻找像严君平那样的人去占卜***了吧!”
把写蜀道的部分和 《蜀道难》 合读,把发牢骚的部分和 《梦游天姥吟留别》 的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等句对照,就不难看出李白诗歌风格的统一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