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心术(苏洵《心术》原文-注释-赏析)

苏洵心术全文及注释_苏洵《心术》原文|注释|赏析

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苏洵《心术》原文|注释|赏析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凡为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 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 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 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心术》选自苏洵《嘉祐集·权书》。《心术》是最能反映苏洵策论风格的名篇之一,它是《权书》的第一篇文章,专讲“将”如何“治心”,具有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文中专论“治心”与“治军”的关系,“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的原则,关于理、势、节三者的掌握和运用,以忍制勇、以静制动的道理,以及敌我双方如何扬长避短、知彼知已、有备无患的思想等等,是一篇见解精辟的时论,其中“将智士愚”的说法,则是作者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产物,应予扬弃。姜凤阿《三苏文选》评:“此文绝似孙子《谋攻》篇,而文采过之。”通观全篇,并非过誉。本篇属议论文,以将帅“治心”为旨归,层次分明的进行透辟的说理,综观全文,上述为文要旨均已卓然实现,这都得力于作者特有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写作技巧。全篇看似零散,细细推敲,逐节自成段落,段落间若断若续,但都围绕一个中心,使全文紧密结合成有机的整体。内容杂而不乱,尤如高明的军师为主将草拟的一份“用兵须知”。文章共分八段,凡涉及为将之道的“心理战术”,莫不“急言竭论”,以简洁意明的语言加以阐述,着字无多,说服力却极强。论文发端,作者即开门见山,提出“为将之道,当先治心”的论点,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