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在初唐七言歌行中,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等诗相比,《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的成就,无疑达到了同类诗中的最高水平。我国现代的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这首诗,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难怪《红楼梦》中那位林小姐吟《代别离》一首,还特地标明是“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诗曰《秋窗风雨夕》”。后人曾经反复考索过这一乐府旧题究竟谁是首创者,但却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加之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中便革故鼎新,突然焕发出熠熠耀人的艺术光彩,人们自然而然就把《春江花月夜》称作“初唐体”诗格的代表,至于首创这一诗题的专利,似乎也就非张若虚莫属了。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春江月夜的景色,文辞清丽,韵调流畅,勾勒了一幅壮阔绮丽的画面:春潮上涨,江海相连,一轮明月被汹涌的江潮簇拥着焕然托起。一个“海”字,烘染出长江口烟波浩渺的壮丽景象;一个“生”字,摹拟出江月与潮水间眷眷相依的生命之恋。明月映射在一览无垠的水面上,波光熠熠闪烁,千万里之遥的春江,何处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迤逦前行的江水绕过花草丛生、气息芬芳的原野,皎洁的月光照在花朵上,宛若在花团锦簇中撒上了一层晶莹的雪珠。紧接着,诗人又以极其精微的观察和丰富奇崛的想象活化出一个神话般幽眇绮丽的世界:柔和的月色洁白如霜,却丝毫感觉不到它在飘飞;水中小洲上的白沙反射出白茫茫的月光,浑然一色,分不清那是月光照射下的白沙,还是白沙反射出来的月光。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都因为皓月当空而荡然无存,只有这一轮独倚中天的明月,把整个苍穹装点得格外清丽澄彻,纯净得就连一丝纤细的灰尘都没有。以上八句,由面到点,由远及近,仿佛电影镜头从全景的大范围摇摄,逐渐推到了凝聚在一轮孤月上的大特写,题面“春江花月夜”所蕴含的题旨和境界,通过诗人的一枝生花妙笔,已经淋漓尽致的跃然纸上了。比张若虚稍先入世的唐代另一位诗人卢照邻曾写过一首《明月行》,也吟咏了水光月色,但只见铺陈,不离赋体,不象张若虚把自己的一腔深情注入了他所描摹的景物之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诗人面对大自然的奥秘进行思索而发出的请问。它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李白的《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人任自己的思绪在宽旷的太空遨游,但又不离开现实的人生,他把对自然的探索同对人生的思考紧密地联系起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就是他作出的回答。在绵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却是经久不断的。对于代代相衍的人类来说,永恒的明月当然不过是“年年只相似”罢了。诗人不落前人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翻然出新,尽管仍有凄然哀惋的伤感,却不泯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这种超越了个人命运而站在整个人类历史高度的宏观思考,固然反映了初盛唐乐观通达的时代精神,但是,一个生活在一千二百年以前的封建文人,就有如此深刻的哲学思维,毕竟是难能可贵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意念上和结构上都是承上启下的。既然是人生与明月共处,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