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别王维(《山中送别·王维》原文与赏析)

_《山中送别·王维》原文与赏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其着墨处却与一般的送别诗有别:它不是致力于抒写送别时的所见所感,而着眼于送别后的情感活动,于是以极为婉曲的形式将满怀的离情别绪传达出来。

起句“山中相送罢”,将送别情景一笔带过。这既可避免流入俗套,同时也因为这两位曾经偕隐“山中”的高人逸士,彼此都胸怀清旷,纵有惜别的情怀,也毫无常人的儿女情态,没有必要加以渲染。因此,“山中”二字的作用不仅在于点明送别的地点,而且还规定了这次送别所具有的特定情境。

按常理,三、四句应当继续展现作者“掩柴扉”以后的所作所为,使全诗成为一幅活动的画轴。但作者却偏偏托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一本当于送别时的设问之辞。这又显得与众不同。就渊源而言,这两句是从《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化来。“王孙”,显系喻指离去的友人。在友人离去的当天,便为他明年春草萋萋时能否归来的问题而牵肠挂肚,这无疑透露了作者盼望友人早日归山、偕己同隐的心声。但令人稍有不解的是:作者为什么不在临别之际将这一问题向友人提出,却要等到“日暮掩柴扉”以后才涉笔于它,使之成为一个没有问出口的悬念呢?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事实上,稍加深思,便能领悟个中缘由:延宕至此时再将问题托出,说明它不是送别时固有的客套,而是始终萦绕于作者心头的意念——自“相送”到“送罢”,自“送罢”到“日暮”,作者一直为这一问题所困扰而难以释怀。这样,便更深一层地烘托与渲染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同时也就更加耐人寻味。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剪裁时的艺术匠心。(韩庆夫)

摩诘《山中送别》诗,……盖用楚词: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善用事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九)

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子之归期难必。(唐汝询《唐诗解》)

所送别者,当是驰鹜功名之士,而非栖迟泉石之人,结句言“归不归”者,故作疑问之词也。(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