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诗中的神话故事名称_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赏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是盛唐时代享有盛名的诗人。他的七律 《黄鹤楼》,在当时和后代都极受人们的赞扬。宋代诗论家严羽在 《沧浪诗话·诗评》 中甚至说: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 《黄鹤楼》 为第一。”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清一统志》 云: “黄鹤山在江夏县 (今武昌) 治西隅,一名黄鹄山。《府志》: ‘黄鹤山自高冠山西至于江,其首隆然,黄鹤楼枕焉。’”看来黄鹤楼是因黄鹤山而得名的。然而费文祎登仙驾鹤于此之说既见于《图经》,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之说又见于 《齐谐志》,可见黄鹤楼因仙人乘黄鹤而得名,早成为民间传说。崔颢于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来登此楼,自有吊古伤今之感。而这种吊古伤今之感正好与这些传说合拍,于是触动灵感,写出了一气旋转的头两联,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楼,是以仙人乘黄鹤得名的,人与黄鹤俱去,空馀此楼,徒有黄鹤之名而已! 吊古伤今之意,借鹤去楼留点出,何等超脱! 鹤已去而楼空留,已可谓感慨淋漓; 更出人意外的是诗人又就 “黄鹤去” 腾空飞跃,突进一层: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飞去时白云悠悠; 黄鹤一去不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一联写登楼北望所见的景物。黄鹤楼与汉阳隔江相望,故先看到 “晴川”,后看到汉阳树。“川”,指汉江。因为天气晴明,故隔江之汉阳树,历历如在目前。鹦鹉洲,在黄鹤楼东北长江中,诗人从黄鹤楼望去,但见洲上芳草萋萋,可能想到了 《楚辞·招隐士》 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引起了思乡之情,于是远望故乡,写出了尾联。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紧承三联而来。作者的家乡汴州在武昌东北,三联写隔江看到汉阳树和鹦鹉洲,从这个方向极目远望,自然就想到家乡,因而抒发了乡愁; 但这乡愁又借暮景作形象的表现,不流于概念化。登楼纵目,时光流逝,近处的江面上已是烟霭沉沉,远处呢,更显得暮色苍茫,家乡又遥隔千里,怎能望得见! 于是发出了 “何处是”、“使人愁” 的感叹。
这首诗就内容说,只写登楼所见的景物和凭吊古迹、思念故乡的心情,说不上有什么重大意义。但这些情景,却很有普遍性,在旧时代尤其如此,而诗人把这些情景又表现得
不过,在章法上,崔颢也并非前无所承。沈佺期《龙池篇》 的前四句是这样的: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四句中三句出现 “龙”,与 《黄鹤楼》 前四句中三句出现“黄鹤” 是一致的,当然崔作的句法更活、更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