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古籍名著《菩提道次第略论》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原文全部_古籍名著《菩提道次第略论》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藏传佛教论著。六卷。明宗喀巴撰。因本书是按照人天乘、声闻乘及菩萨乘的“三士道”的进修程序说明佛教要义,因此名为“菩提道次第”。宗喀巴曾于明建文四年(1402年)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二十四卷,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为便于广泛传习,将《广论》删略节要而成此书,故名《略论》。宗喀巴,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卒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青海湟中(藏语称为宗喀)人。七岁出家,二十四岁受具足戒,博学广识,兼通显密。为整饬当地佛教戒行废弛的局面而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学说体系,进行改革,倡导戒律,开一代宗风,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他所开创的格鲁派后来成为蒙藏地区最大的佛教派别。著有《密宗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本书是他最后一部著作。本论全文主要阐述三乘渐次修行之道,并且着重论述了止观的修行方法。本论依据是总依称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别依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灯论》。本论的组织结构,也是根据《菩提道灯论》所说的“三士道”的次第而组织的。其中“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升人天善趣的法门;“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下士道修法有四大段:一、思维人身无常,二、思维三恶趣苦,三、归依三宝,四、深信业果。中士道修法也有四大段:一、思维苦谛(三有生死的过患),二、思维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维十二有支(流转不灭的道理),四、思维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上士道的修法也有两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菩萨行又分为总说四摄、六度和别说止观法门。在修三士道之前,作为三士道的基础,还有亲近善知识,思维人身难得。在修上士道之后,若发大菩提心,对密宗有爱好者,亦可进修密乘。本论认为亲近善知识是趣入佛法的基础。趣入佛法后,思维圆满的人身难得,用以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次第首先应从下士道开始,以求远离三恶趣;其次进而修习中士道,以此出离三界;最后修上士道,救度一切众生,成就佛果。本论的止观修行方法,有三种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一)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亦名“求解脱心”。先思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由此来息灭贪求现世五欲之心,再思维业果不虚,生死众苦和三有流转的道理,一心趣求涅槃妙乐。(二)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求证得无上菩提。因此,菩提心是以出离心为基础的,是由观众生之苦所发的悲心。由此进修六度、四摄,并经三阿僧祇,圆满佛智、资粮,乃至证得三身四智的大菩提果。(三)清净见,也称之为离开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增益执就是一切法唯依仗因缘而生起或安立,本来没有独立实在的自性,但众生由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于无实性法,执为有实性,这也叫“有见”“常见”等。损减执就是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条件,决定当生当立,并非全无,且能发生应有的作用,若果说诸法既无实性,就该什么都没有、所见所闻便都是错乱,这即是损减执,也称为无见、断见等。本论认为,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