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纪第四翻译注释_《史记·周本纪第四》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提示】 周的祖先仍然是兴起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只是历史文献关于它的记载具有更重的神化色彩。
周经历的时期很长,大致可分四个阶段。一是武王以前的兴国时期。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公季等先公先王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业绩对后世影响很大,特点是积善累德,笃于仁义,而由西伯总其成。二是武王灭殷立国以后的西周时期。周以德胜殷,但成康以后王道微缺,转折的事件是祭公谋父谏穆王应该“耀德不观兵”,可知在客观上武力、刑罚的作用逐渐突出,以至于厉王好利,侈傲止谤,共和行政以后宣王料民,经历幽王荒淫,国势大为削弱。三是平王东迁以后史称东周,先为春秋时期。总的特点是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晋、秦、楚相继称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武力的作用已胜于德。四是元王以后的东周相当于战国时期。随着齐田常***简公,三晋灭智伯事件的前后出现,已,经是“九鼎震”的状况,秦国获得了发展。在最后形成东西周分治后,虽有纵横家从中周旋,但最终灭亡于秦已是势在必然。
《周本纪》系统地整理出周的历史。综观周的发展,在《史记》本纪所揭示的天下大势中,以其明显体现出从德到力的转变,而具有重要意义。
周后稷[1],名弃。其母有邰氏女[2],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3],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4],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5];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6],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7]。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8]。其游戏,好种树麻、菽[9],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10],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11]。”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12]。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13],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14]。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15]。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16]。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17]。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18]。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19]。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20],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21]。”乃与私属遂去豳[22],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23]。豳人举国扶老携弱[24],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25]。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26],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27]。作五官有司[28]。民皆歌乐之,颂其德[29]。
【段意】 叙述周的起始。后稷在尧时因善于种植而有功受封,其后公刘继业,周道由此而兴,古公亶父积德行义,发展了后稷、公刘的事业,而受到民众的拥护。
【注释】 [1]周:太王古公亶父曾居于周原,故以为国号。地在今陕西岐山南部。 [2]有邰(tai)氏:姜姓部族,传说为炎帝之后。有,名词词头。邰,是其居地,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 [3]迹:脚印。忻然:喜欢的样子。忻,同“欣”。说:通“悦”。 [4]居期:指怀胎满十月。 [5]隘(ai):狭小。皆辟不践:都避开他不去践踏。辟,通“避”。 [6]适会:恰好遇上。 [7]覆:覆盖。荐:垫上。此指鸟用羽翼上盖下垫,使弃得到温暖。 [8]屹(yi):独特。此句谓非常独特像大人一样有志气。巨人,大人,成人。 [9]种树:栽培。菽:豆类。 [10]相:观察。谷:黍、稷作物的总称。稼:种植。穑:收割。 [11]时:同“莳”,栽种。此句谓弃,当老百姓开始饥饿的时候,你农师就播种了百谷。 [12]令德:美德。 [13]去稷不务:指革除农事官职不再致力农事。 [14]戎狄:指西北地区的部族。不窋(chu)所奔故地在今甘肃庆阳一带。[15]漆沮(ju):水名,源于杜林流入渭水。取材用:指公刘渡过渭水,到终南山地区取木材为用。资:资财。畜积:即蓄积。庆:指善政。 [16]保归:拥护归顺。 [17]歌乐:指《诗·大雅·公刘》。 [18]豳(bin):同“邠”,在今陕西彬县东北。 [19]隃:音shu。圉:音yu。亶:音dan。 [20]薰育:古代北方部族名。[21] [16]左成:楚臣。[17]公之知困:你的智谋困迫,即计划落空。交疏于周:与周的交往疏远。请周君孰欲立:探问周君想立谁。微告:暗示。 [18]宜阳:韩地,在今河南宜阳。 [19]以周为秦:楚出兵救,周也为韩出兵,楚怀疑周是出兵帮助秦。故:缘故。 [20]苏代:苏秦之弟,战国时著名策士。 [21]此句谓为什么要促使形成让周入于秦这样的祸害呢? [22]甚于楚:超过了周之为楚。 [23]周秦:周、秦相近,秦内心想并吞而外表上显示对周和睦,所以当时诸侯都称之为周秦。 [24]精:精妙设计。 [25]郢(ying):楚都,此指鄢郢,在今湖北宜城南。 [26]史厌:谋士。周君:西周武公。 [27]韩公叔:一作何公叔,韩国当权的臣子。绝:穿越。信:相信。 [28]与:送给。质:人质。之:往,到。 [29]是韩不伐也:这样韩国就不会被讨伐了。[30]强:勉强,硬要。将以疑周于秦:准备拿这个办法使秦国怀疑周君。[31]辞:言辞,理由。听于秦:取得秦国的理解。 [32]恶:厌恶,不愿意。 [33]故:故意,特地。 [34]南阳:在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35]以为辞:以此作为借口。 [36]德:感激。使动用法。尽:意谓全都交给韩国。 [37]成君:意即名义上的周王。 [38]雍氏:韩地,在今河南禹县东北。 [39]高都:韩地,今河南洛阳市南。 [40]期:预期。 [41]楚病:楚兵弊弱。 [42]告楚病:告诉楚国说韩国已经疲弊。 [43]已行:停止出发。已,止。[44]多:幸甚,足够。 [45]折而入于韩:转而入于韩国。 [46]弊:破败。完:完整。 [47]苏厉:苏秦、苏代之弟,亦战国时著名策士。 [48]扑:打败。师武:一作犀武,魏将。赵蔺:赵地,在今山西离石西。离石:赵地,在今山西离石。白起:秦国名将。 [49]塞:指伊阙塞,在今洛阳市南。梁:即魏国。 [50]释:放开。搤(e):握住。 [51]支左诎右:支撑左手,弯曲右手,指拉弓射箭的姿势。 [52]不以善息:不在射得最好的时候停下来。息,停手。 [53]少焉:过了不多久。弓拨矢钩:弓拉歪了,箭不直了。 [54]倍:通“背”,背对。 [55]秦破华阳约:秦破坏条约在华阳袭击魏将芒卯。华阳,亭名,在今河南新郑北。[56]马犯:周臣。 [57]病:因害怕秦兵到来而害重病。 [58]图犯:图谋救援马犯。 [59]戍周:戍守西周都城。 [60]此句谓周王病得很严重了,马犯请求等以后周君同意了再来答复。指答复献九鼎的事。[61]心:指疑心。且:将。 [62]周最:人名,周的公子。最,一作冣(ju),同“聚”。 [63]誉:称赞。应:西周地名,在今河南宝丰南。太后:秦昭***宣太后芈氏。养地:私邑,汤沐邑。 [64]声畏天下:声威使天下人害怕。 [65]弊:疲弊。 [66]秦与天下弊:秦中了天下人的计而使自己陷于疲弊。 [67]还其行:走到半道返回。 [68]三国:即韩、赵、魏三晋。 [69]听:探听。周以取秦也:周因为你取得了秦国的重视。 [70]周聚:即周最。 [71]阳城:地名,在今河南登封告城镇。负黍:亭名,在河南登封西南。[72]约从:相约合纵。从,同“纵”。 [73]摎(liu):姓。 [74]西周武公降秦事在公元前256年。 [75]周君:西周武公。 [76](dan)狐: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 [77]既:尽。不祀:无人主持祭祀,即亡国。周代凡三十七王,享国八百余年。
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1]。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我毕”,毕在镐东南杜中[2]。秦灭周。汉兴九十有馀载[3],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4],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段意】 司马迁的这段评议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作史必须认真考证史实;一是补充说明了在汉代所做与周相关的事情。可知《史记》“太史公曰”的内容是非常广泛而丰富的。
【注释】 [1]此句谓综合考察它的史实并不是这样。 [2]杜:地名,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北杜曲附近。[3]汉武帝封周子南君在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上距汉建国之公元前206年是九十三年。故称汉兴九十有馀载。 [4]嘉:人名。子南:封邑名,在今河南临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