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_道可道,非常道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鉴赏〕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在《老子》一书中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这七十三个“道”字,符号形式虽然一样,但是意义内容却不尽相同。比如《老子》首章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六个字就包含了三个意义不同的“道”。其中,第一个“道”指的是可言之道,也即万事万物之理则、规律;第二个“道”指的是动词性的“言说”;而第三个“道”则是指的通达于万事万物之理的一种境界。
具体来说,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字云:“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又《广韵》注“道”字曰:“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道”与“理”被视为同义语,均是“道理”之义。这即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个“道”。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常道”之“道”与“理”是有区别的:“理”可以大体理解为我们现在所说的“规律”义,但“道”则是万理之归,也可以视为万理之家。但这里的“归”与“家”之含义显然不应该被简单地理解为“囊括”之义,而应按照王叔岷先生的阐释将其理解为“通达”之义,这种“通达”不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概念或者范畴,而是对具体概念或者范畴的一种适宜的描述,它源于一种生命体验。就像孔子的“仁”,孔子从未指明过“仁”的具体涵义,因为“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描述性的词汇,它不是指任何一种具体的道德修养,但却是众德之家,是对所有道德修养的通达与贯通,所以在孔子处也是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简言之,作为“万理之所稽”的“道”的真实内涵其实乃是在于一种对于“万理”也即万事万物具体规律的“通达”。
而关于第二个动词性的“道”,我国的上古文献《诗经》中即已经出现“道”的“言说”义:“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诗经·鄘风·墙有茨》)《正韵》在字书中首次收了“道”的这一引申义:道,“言也”。
至此,我们对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语之内涵应当比较明晰了,它所要表达的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性是可以被人们发现和言说的,但是某一事物的特殊规律,并不能通达于一切事物。老子由此要向人们传达的,是要求人们破执,也即破除对于自我、对于内心成见的执著;在老子看来,自以为是的主观成见、片段性的知识并不能通达于宇宙间一切事物,因而这种自以为是会成为人们真正通达于宇宙大化之至道的障累,只有破除这个障累,具有一种博大的宇宙情怀,才能够进一步学“道”,这大概也是老子将“道可道,非常道”置于全书之首的原因。
此外,由于“道可道,非常道”之后紧接着就是“名可名,非常名”,因此,也有些学者将老子的“道”直接与“名”等同起来,独辟蹊径地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解读老子之“道”。如朱谦之先生《老子校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条注引俞正燮曰:“《老子》此二语,‘道’‘名’,与他语‘道’‘名’异;此言‘道’者言词也,‘名’者文字也。”
海德格尔的上述言论无疑受了老子的极大启发,我们也可以由海德格尔的这些言论来反观作为“言说”的老子之“道”的深刻内涵。在使用语言中,世界向我们展开,这也就是老子在首章中所说的“常有,欲以观其徼”,通过语言观照其所描绘之事物的边际(徼);在听和沉默中,世界照样向我们展开,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表达意义,但它不能在沟通信息的意义上去理解,它首先是一种做事方式,揭示了一个意义整体,而这个意义整体就是我们的生活世界(同上),这与“道”在老子思想中的地位是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