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李贽《童心说》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龙洞山农叙《西厢》①,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 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 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 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 心胡然而遽失也②?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 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 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 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 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 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 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③。夫 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 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④,则政 事无根柢⑤;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 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 以童心既障,而以 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 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 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 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 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⑥?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 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 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 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⑦,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⑧,又变而为传奇⑨,变而为院本⑩,为杂剧,为 《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11),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 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么六经(12),更说 甚么《语》《孟》乎(13)?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 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14),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 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 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 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 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 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15),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呜呼! 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
①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是明代哲学家颜钧,字山 农。《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②遽(jù):突然,仓猝。③障:壅 塞,阻塞。④见:通现,表现。⑤根柢:根本,基础;在本文中译为参与政事,也 没有真诚的出发点。⑥矮人何辩:好比矮人看戏,被人挡住,看不到戏,只能随 声附和,无法分辨真假好坏。⑦《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⑧ 近体:指近体诗,唐代律诗和绝句的通称。⑨传奇:指唐入的传奇小说。⑩院本: 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11)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也就是八股文。(12)六 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13)《语》《孟》:指《论语》《孟 子》,是《四书》中的二种。(14)迂阔:指拘泥守旧,不切实际。(15)渊(yuān)薮 (sǒu):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鉴赏】《童心说》是《焚书》卷三中的一篇杂论,是李贽的重要代表 作,是一篇具有理论纲领意义的文章。李贽在文章中反对孔孟之道、宋明 理学等传统伦理观念,提出 以童心为基础的新的伦理 标准,并对古往今来的文学 现象进行全新的评价;抨击 剽窃模拟的复古主义文学, 肯定明代新兴的戏曲、小说 等市民文艺,表现了鲜明的 反叛精神和追求个性解放的 思想,对当时的思想界、文学 界产生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童心说,其实是对儒 家先天性善论的继承和发 挥。文章一开篇,提出童 心的重要论点。连用两个 判断句,从正面解释,童心 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本 心是纯洁的,未受任何污染,因此它也是最完美的。作者又用两个假设,从反面进一步阐明童心 的含义。
接着,围绕童心胡然而遽失的问题而展开,着重指出理学教条对童 心的摧残与危害。从多读书识义理得来的道理闻见,逐渐蒙蔽、丧 失了人的童心。道理闻见实际上就是宋明理学所宣扬的封建伦理道 德。方其始也……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 的句式,把宋明理学侵害人的童心条理清晰地揭示出来。于是,李贽将批 判的锋芒直指宋明理学,童心被当作否定和批判封建道学的锐利武器。 这是从反面即童心失来论证童心的重要性。
然后,作者将童心说具体运用于文学领域。否定了道学家提倡的载 道之文,认为是以假人言假言。而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也,肯定了古往今来的一切以真情实感为前提的真文学。并批判了文学 复古思潮,认为不应该以时间的先后来断定文学作品的优劣,而对统治者 所贬低的戏剧和小说,作者给予了高度赞扬。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 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作者:侯攀攀,汤克勤知识来源: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07-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