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 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 昏,不逮人也①;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 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②;吾材之敏,倍人也;屏 弃而不用③,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 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④,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 海⑤,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⑥?曰:吾一瓶一钵足矣⑦。富者 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⑧,犹未能也⑨。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 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 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⑩?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 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 者也。
【注释】
①逮:赶上,及。②倍:高出于常人。③屏:通摒,摒弃。④鄙:边 远的地方。⑤南海:这里指佛教圣地普陀山。⑥恃:倚仗,凭借。⑦钵:和尚盛食 物的碗,底平,口略小,型稍扁。⑧买:雇。下:顺江而下。⑨犹:还,尚且。⑩顾: 难道,反而。哉:语气助词,表反问,相当于吗。
【鉴赏】《为学一首示子侄》作于乾隆八年(1743),彭端淑有感于后辈 子侄不努力向学,不思进取,创作了这篇文章。文中虽无一处点出示子 侄的字眼,但读者 却能明白无误地体 会到作者是紧扣 示子侄之意在立 说的。这篇文章同 时具有普遍的教育 意义,文中陈述的 为学道理适用于任 何求学的人。
作者接着用例证法,论证为学之道,写了两个具体的事例。一是圣 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的史实,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甚聪明的曾参传 下来的。证明了资昏材庸也能成功,原因在于主观非常努力。二是贫、富 两个和尚去南海的事例。富和尚条件优越,想去却没能付诸行动,而穷和 尚凭恃一瓶一钵东游南海而还。富者见难踌躇,贫者知难奋进,光立志 是不行的,付诸行动才重要。两个事例,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在 委婉平静的叙述中寓含着谆谆教诲之情,不着一字褒贬,爱憎态度却昭然 若揭。
根据以上的论证,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 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 也。即自己仗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那就是自毁前程的人。 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人但又不完全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 而努力孜孜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的努力学成的。与开篇的观点为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相呼应,结构严谨。
作者:李仲媚,汤克勤知识来源: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66-4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