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百二十年前的1894年7月25日,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廿三,甲午战争开始了。
这一天凌晨四时,维多利亚式涂装(红色水线,黑色舰身,白色舱房与鹅黄色烟囱及桅杆)的济远舰的航海日志里,记载下这么一句话:上午四点,起锚同广乙开行。
就在这时候谁也不曾想到,济远舰起航三个多小时后,丰岛海战就揭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中日两国的历史走向也随着这次海战开始改变。
在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的时候,回顾这段史实,我们可以注意到作为甲午战争的第一仗,丰岛海战的战斗细节早已见诸于各类出版物。关注这段史实的读者们也早已熟悉了这段载入海军史的痛苦史实。但是这场甲午战争的开端之战在史学界却长期留下了一个研究空白。这一战之中日军的损失情况,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返回后,向***作出直接汇报里,称:倭船伤亡亦多(甲午战争之后,一本为济远舰管带方伯谦鸣冤的着作《冤海述闻》里,则列出了明确的战绩:歼其提督员弁二十七人,并水勇无算)。
这时候丁汝昌带舰队出海,企图截击日军舰队,截冲寇船,麇其一二冠军者歼击之。时隔4天之后,7月30日回到威海的丁汝昌经过分别询问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以及舰上的官兵,做出的正式报告里这么介绍战果:风闻提督阵亡,吉野伤重,途次已没。
***回电则称:汪使(注:清朝驻日钦使汪凤藻)电称,日船在牙山受伤,未言提督亡、吉野沉。击毙日军舰队司令、击沉吉野舰显然是虚报的战果。但日船在牙山受伤是有驻日钦使在日本侦知的,应当有可信之处。
但是公开的宣传里,日军则曾经吹嘘在这次作战中,我舰舰身毫无损伤,因此无一人伤亡。
这一记录又是否可信呢?济远舰上服务的英籍洋员哈富门(Hoffmann)回忆:吉野受我炮弹小有损伤。哈富门的身份是雇佣兵,对于胜败有超然的心境,他的记录应该佐证了汪凤藻的报告。
近年来国内历史学界发现了日本《联合舰队出征报告》(秘本)第九回里有一份《交战中敌弹造成的损害报告》,介绍了吉野舰的损失
第一次一颗炮弹在吉野舰舰首右侧数十米处的`海面上爆炸,飞溅弹起的弹片将吉野桅杆上的斜桁和一些信号绳索打断。
第二次一颗150毫米口径的炮弹打在海面上后跳起,从吉野舰右舷穿入,击碎了一部发电机后,穿透穹甲甲板,坠入轮机舱,但是并未爆炸。
第三次一颗炮弹落在吉野舰后部飞桥附近的海面,弹起的弹片击碎了飞桥上用来存放望远镜的箱子。
但他们引述的这份记录只有吉野舰中炮的情况,并且没有伤亡统计。是不是可以就此证实,日本海军只有吉野舰中弹三发,且连受伤都没有呢?
又有海军史专家在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纂的《廿七八年海战史》里发现,广乙舰曾有一发炮弹击穿日军浪速舰的左舷,从舰内穿出,破坏了尾部锚床上的副锚。但他回避日军在此次海战里是否连受伤都没有。
现在查询日本档案可以看到几乎不为人知的记录。依据日本海军有终会1935年编的一本《幕末以降帝**舰的写真和史实》(日语书名是幕末以降帝**舰写真と史実)里的有关记载,吉野舰中弹3发成为定论,秋津洲舰也被跳弹2发击中。但这份史料里称浪速舰命中弹なし(没有中弹),这与前述专家在《廿七八年海战史》里看到的记录不符,很可能是击穿船舷的这一发炮弹没有记录在案。
值得注意的是,《幕末以降帝**舰的写真和史实》这一份史料的记录(图1)里,还是也没有日军伤亡的记录。日军在丰岛海战里,真的连一个受伤的水兵都没有吗?
笔者查询到日本海军省医务局1904年编纂的《日清战役海军卫生史(第4编)》,这份史料里给了一个结论性的答案。日本海军在丰岛海战里没有人阵亡,一共只有六人受伤。而且均不是中国舰队的炮击导致其受伤。
根据这一份日本海军官方内部使用的史料记录
吉野舰炮员一等水兵斋藤喜代治、一等水兵长山多三郎、二等水兵竹原服藏在开炮时,鼓膜被震裂了(鼓膜破裂创);
浪速舰炮员、一等水兵岩本金右卫门、二等水兵田中广佑、三等水兵斋藤公丸在开炮时,被***瓦斯烫伤(轻度の火伤)。
丰岛海战里中**舰一共击中日本军舰5~6发炮弹,但是日军没有任何人阵亡,甚至没有人在中**舰的炮弹下受伤。这一结论性的答案,虽让人从心理上难以接受,但是《日清戦役海军卫生史》是日本的内部史料,不带有宣传性质,甲午战争的统计里还记录了很多至今不为国内史学界熟悉的清军战果。于是关于丰岛海战的损失统计,具有可信性和权威性。
历史就是历史,史实就是史实。在甲午战争过去一百二十年的今天,用最确凿的史料还原历史,进而汲取应有的经验教训,才是最好的纪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