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国靠前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清明上河图画面具体内容:
画面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靠前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一片枝叶萌动的小树林,数间农舍掩映其中,农田初绿,阡百纵横,赶集的人们和托运货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
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进入第二部分:屋宇错落,古柳参差。一座精致的拱桥,宛若飞虹,名虹桥,沟通两岸。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下桥穿街,走过一座巍峨的城门楼,来到最繁华的街市。这是第三部分描绘的景象:酒楼茶肆、宅第店铺鳞次栉比,货物五光十色、种类繁多,市招高挂,买卖兴隆,街上人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它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梁城中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此画系绢本,淡设色画,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作者为北宋末年宫廷翰林画院画家张择端。现开封市著名景区“清明上河园”,就是依照《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景色建设的,2018年3月,自己和家人在开封游览该景区时,深觉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作者张择端,生于公元1085年,卒于1145年。此画距今近900多年的历史。
图中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俗民情。《清明上河图》画心高25.5cm、长525cm,作者采用了俯渺法描绘全图,主要描绘对象是市井百姓,这在宋朝是十分少见的,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