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海难求救信号。
SOS这三个字母组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因为它的电码在电报中是发报方最容易发出,接报方最容易辨识的电码。
SOS求救信号首先通过了德国***无线电法规并在1905年4月1日生效,然后成为了全世界标准下的第二国际无线电报公约,在1906年11月3日签署并于1908年7月1日开始生效。直到1992年被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所取代之前,SOS仍然是海上无线电求救信号。
含义
其实,S.O.S.是国际莫尔斯电码救难信号,并非任何单字的缩写。鉴于当时海难事件频繁发生,往往由于不能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和最快组织施救,结果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际无线电报公约组织与1908年正式将它确定为国际通用海难求救信号。
这三个字母组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因为它的电码 ...---...(三个圆点,三个破折号,然后再加三个圆点)在电报中是发报方最容易发出,接报方最容易辨识的电码。
发送方法
通用远程表达方式:
求救方式一:发出声响,三短三长三短(. . . _ _ _ . . .)摩尔斯电码。
求救方式二:灯光,如手电,三短三长三短(开关灯)
为何是“SOS”
十九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航海业也飞速进步,告别了古老的风帆,蒸汽机、螺旋桨相继发明并应用在航海上。应用了新技术的船舶速度更快,活动范围更大,世界海运业蓬勃发展。但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船舶在大海上仍然无法避免风暴、浓雾、暗礁,甚至机械事故对航行造成的威胁。但是那时候的通讯技术相当落后,航行在变化无常茫茫的大海上,如果遇难只能听天由命,无数生命因此葬身海底。
1895年英国人马可尼与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机,并开始使用摩尔斯电码传递信息。在马可尼向英国邮政局官员演示无线电报后不久,在1896年实现了海岸与船舶之间的第一次通讯。1898年英格兰海岸附近,通过无线电通讯成功搭救了附近的遇难船舶,这是最早的无线电救援记录。
但是无线电在当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国船员有着各自的习惯与语言,在求救信号上更是五花八门。其次“未经规范”的各种无线电设备可能相互之间也不兼容,造成电报发送不成功。
基于这种情况,1903年第一届国际无线电报会议上提出确定规范的船舶遇难无线电信号。会议不久后,航海大国英国支持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并宣布使用“CQD”作为遇难信号。“CQD”中的“CQ”即Call to Quarters( All Stations Attend) 是“全部台站皆应答”的意思,是当时欧洲铁路通讯的续,后面加上一个“D”表示Distress是遇难的意思。而海员们也将“CQD”解释为:“Come Quick,Danger”( 速来,遇难)。但是也埋下了一个隐患“CQD”与一般呼叫“CQ”仅仅一字之差很容易引起混淆。
1906年第二届国际无线电会议上决定采用一种更清楚,更准确的信号来代替“CQD”。会上一位德国专家建议采用德国的经验使用“SOE”作为统一遇难信号,但随即就有人指出他的重大缺点:字母“E”在摩尔斯电码中表示为一个“短音”,在拍发或者接受时很容易被误解或错过。人们借鉴了这个思路,决定用第一个字母S代替E。在会后宣布“SOS”成为了国际统一无线电遇难求救信号。
新的“SOS”国际统一无线电遇难求救信号在摩尔斯电码中由“三个短音”加“三个长音”加“三个短音”构成。简短、准确、连续而有节奏的“SOS”信号在电报中最易发送也最容易辨识。1908 年7月1日协议正式生效,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