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的意思是指:受忠于君国,孝于父母。
受忠于君国孝于父母。用明人袁可立的话说:“为亲而出,为亲而处。出不负君移孝作忠。处不负亲忠籍孝崇。”
移孝作忠完成的是儒家伦理的政治化过程,在“家”和“国”两级共同体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而且,“忠籍孝崇”,表明个体在家的孝行程度也成为衡量对国的忠诚程度,这样就时刻把个体与“国”这个庞大共同体的关联具象化,无疑大大加强了个体对国的认同,把个体、家和国凝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成为不同个体之间对“国”产生共同认同的凝结纽带。
出处:
《孝经·开宗明义》“终於立身”汉郑玄注:“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於立身也。”《东观汉记·北海敬王刘睦传》:“大王忠孝慈仁,敬贤乐士。”唐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
明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伯应(袁可立子)真忠孝人也。”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王风既降,圣教莫修,忠孝情衰,廉耻道丧。”清吴伟业《东莱行》:“左氏勋名照汗青,过江忠孝数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