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全首诗

众里寻他千百度全首诗

1、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全词译文:东风拂过,数不清的花灯晃动着,仿佛催开了千树花,焰火纷乱,往下坠落,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宛若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

凤萧那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月亮在空中发出明亮的荧光,光华流转。

热闹的夜晚里,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

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出自哪首诗,全诗是什么?如何欣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的人认为辛弃疾这首词描写的是儿女私情,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鉴赏一首诗词,不应该只是寻章摘句,更要重视创作背景,往往能发现更深层次的境味。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正好写于辛弃疾刚从北方投奔南宋。

时逢金兵驱境,南宋王朝却不思收复失地,反而偏安一隅,终日纵歌舞以享乐。

时人有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稼轩胸怀壮志,空有一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这与当时所处的环境是极其矛盾的。

如若将此词解释成儿女情长,或许可以,但此时词人与南宋贪图享乐之人有何区别?众里寻他千百度大凡寓情于景的诗词都有言外之意,这首词也不例外。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当时掩饰的太平之象,而下阕则写的是自己无心赏景,而是为了寻找一个身影。

如果把这首诗上升到政治层面,似乎许多矛盾之点就可以解释地通了。

有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这里的“他”是指韩世忠或岳飞,亦或者是自己,这点只能猜测而不可详知了。

在没有作序的情况下,我们能推敲出一首诗词的言外之意,最多只有十之八九,剩下一二除了作者谁都无法下定论。

这也是争议的来源之一,俗话说各花看各眼。

除却背景不谈,今人把这首诗作为情诗看待,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引用名句,还想表达的是自己的心声。

这句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用对比和反衬的描写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该词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元宵节观灯的热闹景象,烟花四射、灯火辉煌、凤箫悠扬、皓月当空、鱼龙灯舞奇丽壮观。

男骑高头大马、女乘雕花豪车、穿着被熏香的衣服,姑娘们的饰品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她们成群结队、笑语盈盈的走过。

但就在这“众里”,却没有作者要找的“他”,“千百度”的寻找后竟在“灯火阑珊处”独立。

突出了“那人”孤高幽独、淡泊自恃、不同流俗的性格。

二、先抑后扬,语言凝练。

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蕴涵了太多太多的情感。

茫茫人海千百遍的寻找,千百次的失望。

而就在“蓦然回首”间的“灯火阑珊处”却意外的看见了他,怎不令人喜极而泣,泪落涔涔。

这首词写于作者在江西上饶被迫辞职之时,词中所说的鱼龙舞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因仕途之故,所以词中“灯火阑珊处”的他也许就是作者自己。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