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菜, 深藏不露先来说几个历史记载过的给大家看看:
大救驾——永历皇帝的救命晚餐
过桥米线——爱情、亲情一线连的名典
汽锅鸡——护国起义的出征宴,1972年***接待尼克松的的国宴之一
云腿——孙中山亲笔赐字的唯一食品
饮和食德——宣威火腿天下香
.......
滇菜一直以来崇尚“吃绿色、吃天然”春天吃花,夏天食菌,秋天食果,冬天食菜,这让中国很多地方的人来说,甚是羡慕所以,滇菜以“吃菌、吃花、吃虫、吃药膳、吃果蔬、品民族风情”而著称奢华的大自然美味
鲜花宴
至于,为什么滇菜没有进入中国“八大菜系”,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滇菜的四个典型特征:民族风味浓郁,特色鲜明: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多年来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特点,想统一和规整,有难度。味型独特:受千百年的物产、气候、民族结构及食俗是影响,形成众多独特的味型。这些独特的味型多繁杂,未必能够适应普遍大众的需求。取材广泛而特殊:云南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的著称,食材的选取“奇特”。“绿色的都是菜,会动的都是肉”的选材标准,让很多人“毛骨悚然”,表示“难以接受”。烹调技法多样,古风犹存:烧、烤、生食及器皿的使用,很多少数民族保留了传统的技法及器皿,如竹、陶、瓦、木、叶延用至于,对大部分人来说,也表示“不能接受”。技法多样、食材广泛的孔雀宴
历史及地理环境的渊源云南在古代是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汉族基本是外地流放或迁徙过来的少数族群,在烹饪上没有自己的传统和个性,而少数民族特有的烹饪方法又不被普遍接受。云南地处边陲,以前的交通,信息都不发达,所以滇菜很难传播和发展出去。滇菜所用的食材都讲究自然及原生态。很多食材只有云南的气候才能有。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云南菜的组成复杂,各地风味不同,口味独特零星,稀奇古怪,既不能融入中原汉族文化,又难以梳理成一个脉络体系。虽然滇菜没有中国菜系之位但其新奇及神秘之处却使其大放异彩云南就是想饱尝人间百味的冒险家、背包客和吃货的向往之地云南欢迎您,滇菜等着您!关注我,在文字与美食中感悟人生!
我不是个爱抬杠的人,因为热爱美食,之前也写过几篇关于云南美食的文章,不时的,总有杠精来怼。好几次,想回复一句“夏虫不可语冰!”可又觉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始终认为,任何人,如果只是吃了某个地方的几样食物,就否定该地区的所有美食,那么,只能说明你的无知;假如只是因为你不习惯这个地方的口味,就粗暴地坚称它难吃,那么,只能证明你狭隘。一个真正热爱美食的人,乐于尝试所有不一样的风味;敢于解读许多自己无法理解的烹饪理念……
哈哈,越说离题越远了,借题发挥,牢骚几句,下面言归正传。云南特色美食众多,但为什么入不了“八大菜系”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 食材味型过于庞杂,很难概括。
滇菜无论从原料,烹饪方式,到味型,都很杂,很难像其它菜系一样简单的用麻辣、咸鲜,或精致等词语来概括。而造成滇菜庞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多民族饮食文化的差异。由于云南多山,过去交通相对封闭,地理及气候类型又是极为复杂多变,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独特现象,这也使得云南每一个地方,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例如傣味,就成了云南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民族菜派系。
其次,外来饮食文化的浸染。除了原生的少数民族,云南还有很多外来民族,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大规模的迁徙,包括西北氐羌民族的南迁;中原汉族的兵屯流放等。外来民族的迁入,带来了文化的交流,自然也少不了饮食的融汇。比较典型的,宜良烤鸭就起源于内地,但是又结合了地方特色。
第三,食材种类的丰富。由于特殊的地理及气候因素,云南是世界著名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香料王国,“会动的都是肉,绿色的都是菜”,丰富多彩的原生食材,造就了云南百变的菜色。
2. 道路交通相对闭塞,流通不广。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历来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云南人是有名的“家乡宝”,很多人既使外出打拼,一些年后也都喜欢落叶归根。大家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中国几大菜系,就会发现,大多数形成派系并流传开来的菜色,要么是中原腹地,要么是交通发达,或人员流动频繁的地区。
3. 食材季节性、地域性太强,很难复制。
云南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食材,很多食材,对新鲜度的要求极高,既便是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也很难运输与保存。小到一个水米线,贵到各种野生菌,就算是不计成本,采用了一些现代科技的保鲜手段,只要是过了最佳赏味期,味道都将大打折扣。所以,很多人会发现,同样的菜式,你在外地吃到的,与在云南当地,完全不是一个味。更别提,很多受到当地气候水土影响,都会产生味型变化的食材,比如说石屏豆腐……
所以说,云南虽然美食众多、风味独特、种类丰富,但受众却不广,外地很难复制,这大概也正是它入不了八大菜系的主要原因。
爱旅行、爱美食,爱研究、爱分享,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