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将军名单(中国十大将军名单有哪些)

粟裕、陈赓、徐海东、许光达、黄克诚、肖劲光、张云逸、王树声、谭政、罗瑞卿

排名第一、第二的两位是粟裕、陈赓两位军事家级别的名将。在十大大将中,粟裕和陈赓的军事能力,是元帅级别的。在解放战争中,粟裕长期指挥华野与敌人作战,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绩。

第三位:徐海东。徐海东因为身体原因,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基本没什么战绩,但他在红军时期的战绩,足以让他成为一代名将了。

第四位:许光达。许光达应该算是120师以及西北野战军的第一名将了。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时,在反扫荡斗争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五位:黄克诚。黄克诚也是军政双优的干部,作为政工出身的将领,黄克诚不仅有着非常高的军事素养,而且有着超然的战略眼光。

第六位:肖劲光。肖劲光大将是政工双优的将领,他的资历也是非常高的,可以说在十大大将中仅次于张云逸。

第七位:张云逸。张云逸参加过辛亥革命,资历是十大大将中最老的。张云逸红军时期做过红七军军长、抗战时期做过新四军副军长、解放战争时期则是华野参谋长。

第八位:王树声。王树声的资历也是非常老的,他大革命时期即入了党,参加过黄麻起义,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是鄂豫皖苏区的开创者之一。

第九位:谭政。谭政是我军的政工楷模,他自秋收起义时期即参加革命,资历也是非常老的,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谭政做过红一师政治部主任、红12军政治部主任、晋绥联防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第十位:罗瑞卿。罗瑞卿将军的革命生涯中,主要负责政工和保卫中央的工作,做过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将军、和上将名单,且在世的都有谁?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排名如下:1**、2彭德怀、3**、4***、5贺龙、6陈毅、7罗荣桓、8徐向前、9聂荣臻、10***。

十大将军排名: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1955年中国人民***上将官方排名:肖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傅钟、萧华、甘泗淇、宋任穷、赖传珠、洪学智、周士第、郭天民、周纯全、杨至诚、陈再道、陈奇涵、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刘震、陈锡联、韦国清、陈士榘、陈伯钧、锺期光、宋时轮、朱良才、董其武、唐亮、叶飞、杨得志、王新亭、黄永胜、李天佑、陈明仁、贺炳炎、阎红彦、谢富治、陶峙岳、乌兰夫、周桓、杨勇、李志民、赵尔陆

王建安(1956年1月25日授予) 李聚奎(1958年4月补授)

共和国十大将军分别是谁

1、1955年9月27日,中央军委授予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10人大将军衔,后被人们称之为“十大大将”;

2、十大将军中,原声明不分先后、一律平等。但是,从他们名字的排名中可以看出,其中以粟裕将军居长。其不仅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起到了相当的重要指挥作用、立下赫赫战功。原本粟将军是可以授元帅衔的,后来成为大将的第一位。而其他九名将军也按照各人的功勋得以授衔;

新中国十大将军有哪些?

1955年9月27日,中央军委授予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10人大将军衔,后被人们称之为“十大大将”。

人物介绍:

粟裕: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总参谋长、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徐海东:

徐海东(1900年6月17日-1970年3月25日),原名元清,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原黄陂县滠源乡会夏店里滚石岭会)人。中国***的优秀党员,我军卓越的军事家,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忠诚战士,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大将。

1925年加入中国***,曾参与黄麻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师长、红二十五军军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等职务,成功保卫了陕北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位。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八、九届中央委员。

徐海东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黄克诚:

黄克诚(1902.10.1——1986.12.28),男,湖南永兴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

1902年出身于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陈毅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抗战期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任西满军区司令员,**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建国初期,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1954年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同彭德怀等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1978年12月,被***昭雪。他是**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纪委常务书记;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6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陈赓: 

陈赓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1922年加入中国***。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援越抗美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2年,***主席点将陈赓筹建哈军工(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中央特科重要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终年58岁。1927年11月间,党中央筹划成立中央特科,特科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敌人警宪特务机关,探取敌人破坏我党的阴谋,向党和秘密组织报警,保卫党的领导机关和革命活动的安全。陈赓曾任中央特科情报科科长。情报科在陈赓的领导下,多方侦知情况,为营救被捕的领导同志,严惩叛徒,做出了重要贡献。

 谭政:

谭政(1906年6月14日—1988年11月6日),原名谭世铭,号举安。湖南湘乡人。他是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早年参加秋收起义。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常委、中国人民***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后被诬陷、监禁,文化大革命后担任中央军委顾问等。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于北京逝世。

作为中国人民***专门从事政治工作的军事家和政治工作的杰出领导者,谭政以其求实的态度、积极的思维、辛勤的耕耘一一不断著书立说,对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建国后军队现代化建设,对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的创建及其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谭政80寿辰时徐向前元帅给他的贺信中所指出的:“您对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的建树,您对革命的功迹,是永不磨灭的。”

肖劲光:

萧劲光(1903.01.04—1989.03.29),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中国人民***开国十大将之一。湖南省长沙人。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及以后均担任要职。由于二简字的原因,经常误写为“肖劲光”。

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赴苏联学习。1922年转入中国***。1924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6师党代表。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斯,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区政治委员,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11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红7军团政治委员,红3军团参谋长,**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29军军长,**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兼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第4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12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1、2、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3、4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5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第7届候补中央委员,第8、9、10、11届中央委员。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1次全体会议上被评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张云逸:

张云逸(1892——1974),男,汉族,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头苑区造福乡上僚村人。别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中国人民***高级将领,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6年加入中国***,历经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百色起义、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7军军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张运镒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1926年加入**。参加过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参谋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广州、香港做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中央纵队先遣队司令员,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4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新4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华南局第2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1、2、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1、2、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第7、8、9、十届中央委员。

***称其“老成持重,威望颇高”。

罗瑞卿:

罗瑞卿(1906年5月31日—1978年8月3日),四川南充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早年入黄埔军校,后加入中国***,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期间,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中央局、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参与石家庄、太原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文革”期间遭受残酷迫害,1977年复职,1978年赴联邦德国治疗腿疾时去世。

王树声:

王树声,原名王宏信,汉族,湖北麻城市乘马岗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人。

1926年加入中国***,参与创建了麻城县第一支农民武装,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1928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兼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等职。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1月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

许光达:

许光达(1908.11.19~1969.6.3)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许光达1925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转入**。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任见习排长,同年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任排长、代理连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参谋长,第17师政治委员、师长,红3军第8师22团团长、8师师长,红3军第25团团长。1932年赴苏联,先后入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7年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3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1室主任,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第1野战军2兵团军长,第2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1、2、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于1969年6月3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1岁。

许光达一生追随***,献身于革命事业。“文革”期间,随遭受关押和殴打,仍矢志不渝,并在随身携带的《***选集》扉页上,写诗明志: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千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

中国十位大将是哪十位?

中国十大将军: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庚、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

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华野司令。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在***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参考资料

趣历史:

中国的十大将军有哪些

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发布命令,授予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10人中国人民***大将军衔,授予55人上将军衔,授予175人中将军衔,授予801人少将军衔。 十大将军-粟裕简介 1984年1月25日,粟裕在中顾委举行的春节茶话会的书面发言中坚定地说:“***人的气概,从来都是知难而进的。”“我对于马列主义、***思想的伟大真理,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前途,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美好未来,是满怀必胜的信念的。” 粟裕是中国人民***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家。1907年生,湖南会同人。侗族。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转入中国***。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井冈山斗争,转战赣南、闽西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被**赞誉为“青年军事家”。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转战闽浙赣皖边。1935年1月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领导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4月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韦岗告捷。接着率领第2支队在南京、芜湖、潥水地区抗击日军。1939年8月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同陈毅一起,率部开辟了苏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率部挺进苏北,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黄桥战役,粉碎了4倍于己的***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发展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开创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中区委员会书记。在临江濒海、交通发达的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频繁“扫荡”、“清剿”和“清乡”,建成了巩固的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组织指挥车桥战役,创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同年12月率第1师主力南渡长江,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又兼**苏浙区委员会书记,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指挥所部在天目山区对***顽固派军队进行3次自卫反击战,率先实现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华中、华东和第三野战军主要指挥员,组织指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人民***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 十大将军-黄克诚简介 1902年出身于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陈毅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 抗战期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任西满军区司令员,**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建国初期,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1954年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顾问。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同彭德怀等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1978年12月,被***昭雪。 是**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纪委常务书记;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十大将军-谭政简介 1906年出生,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 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南局第一副书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华南军区政委,中国人民***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军委常委、顾问,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