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鲈鱼的资料

鲈 鱼 (鮨科) Lateolabrax japonicus

[地方名]鲁鱼、花鲈、鲈板、花寨、鲈子、大板、中板。

[形态特征]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400—1000克。眼间隔微凹,其间有4条隆起线,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胯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背鳍2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鳍始点稍后方。第二背鳍基部浅黄色,胸鳍黄绿色,尾鳍叉形呈浅褐色。

[产地、产季]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黄海、渤海较多,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主要产地是青岛、石岛、秦皇岛及舟山群岛等地。渔期为春、秋两季,每年的10—11月份为盛渔期。

[经济价值]鲈鱼肉质坚实洁白,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口味鲜美。鲈鱼因其体表肤色有差异而分白鲈和黑鲈。黑鲈的黑色斑点不明显,除腹部灰白色外,背侧为古铜色或暗棕色;白鲈鱼体色较白,两侧有不规则的黑点。鲈鱼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Japanese sea bass,日文名为スズ。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香港、澳门。出口口岸: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

鲈鱼的知识

鲈鱼又称花鲈、七星鲈,在分类学上属鲈形目、脂科,由于其繁殖和生长于沿海,有别于淡水生长的加州鲈和桂花鲈,故又称为海鲈。鲈鱼是西江水域的四大名鱼鲈、嘉、鳜、魽鱼之一,肉质坚实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鱼肉含蛋白质17.5克、脂肪3.1克和多种维生素。 


鲈鱼生活习性 


鲈鱼生活在浅海河口,适盐广,幼苗在22‰左右盐度的海水中孵出,再溯河而上到咸淡水交汇的河口生活,并可进入淡水水域觅食生长,但成鱼多数在咸淡水中栖息。鲈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食量大,一次摄食量可达体重的5%—12%,捕食强度在春夏季节最强裂,鱼苗以挠足类和糠虾为饵,长至10厘米体长后则捕食小鱼虾。 

鱼的营养那些好的?

鱼类的蛋白质含量约15~24%,所以鱼肉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而且这些蛋白质吸收率很高,约有87~98%都会被人体吸收。鱼类的脂肪含量比畜肉少很多,而且鱼类含有很特别的ω-3系列脂肪酸,例如EPA(Ecosap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及DHA(Decosahexanoid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

此外,鱼油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及D,特别是鱼的肝脏含量最多。鱼类也含有水溶性的维生素B6、B12、烟碱酸及生物素。鱼类还含有矿物质,最值得一提的是丁香鱼或沙丁鱼等,若带骨一起吃,是很好的钙质来源;海水鱼则含有丰富的碘;其它如磷、铜、镁、钾、铁等,也都可以在吃鱼时摄取到。

DHA是促进脑力的关键元素

为什么常听说吃鱼会变聪明?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鱼类所含的DHA,它们在人体内主要是存在脑部、视网膜和神经中。DHA可维持视网膜正常功能,婴儿尤其需要此种养份,促进视力健全发展;DHA也对人脑发育及智能发展有极大的助益,亦是神经系统成长不可或缺的养份。

一般海产食物多含有DHA,但深海的鱼类如:鲑鱼、鲭鱼、沙丁鱼、秋刀鱼、土魠鱼富含最多,尤其是在鱼眼球附近的脂肪组织。鳕鱼、虱目鱼、乌鱼的油脂含量虽高,但ω-3系列脂肪酸含量并不是很高;鲔鱼、黄鱼、鲈鱼、白带鱼的ω-3系列脂肪酸含量则更低。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