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把肉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 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
羊、牛、马、骆驼等牲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 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
2、烤全羊
蒙古族肉食品之二是烤全羊。这是从元代宫廷燕飨继承下来的一种整羊宴。在清代颇受清廷青睐并称“诈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发诗兴,作诗赞美此宴。
“诈马”即蒙古语“珠马”或“招木”的异译,指的是用蒙古族传统的屠宰法***之后,热水煺毛,去掉内脏,收拾干净的白条绵羊烤制的一道名菜。
3、羊背子
羊背子,也称乌查,经典的蒙古菜,是蒙族人民的传统佳肴。放“羊背子”有着悠久历史相传成吉思汗定天下,曾设乌查大宴功臣。民间庆寿、婚嫁、喜庆佳节、
4、奶皮子
奶皮子,蒙语称“查干伊德”,“乌如木”、“乌日莫”。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把马、羊、牛和骆驼鲜乳倒入锅中慢火微煮,等其表面凝结一层腊脂肪。
用筷子挑起挂通风处晾干即为奶皮子。属鲜奶中的精华奶皮,蒙古语称“乌如木”,是奶食品系列中的佳品,营养价值颇高。
5、马奶酒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
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柳蒿芽是达斡尔族人最喜欢的美食,怎么做更好吃?
你好,柳蒿芽怎么做才好吃?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柳蒿芽是一种野菜,在我们东北吃它的人还是很多的。
在五六月份的时候,我们上山总会采一些野菜回家,其中就包括柳蒿芽。一般都是焯水蘸酱吃,偶尔也会做包子馅儿,饺子馅儿。有的人也会拿他来炒着吃,或者是做汤,但是很少。
据说它很有营养,啥营养咱也不太知道。只知道吃多了会拉肚。有很多人愿意吃它的味道,但是小编我是不爱吃。我个人感觉柳蒿芽是怎么做都难吃的,最难吃的一种野菜。不像蕨菜,婆婆丁,苣荬菜,车前草,灰菜等都能做好吃喽,它是怎么做都难吃。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我们家乡黑龙江盛产这种野菜。柳蒿芽一定要在长成1――2寸的时候就要采摘,大了就不好吃了,有蒿草味儿。一般都是用水焯了后蘸酱吃。做汤也不错。
鄂伦春族的饮食习俗有哪些?
食兽肉、衣兽皮的鄂伦春狩猎民族,在自然生存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最常见的如“手把肉”、“晒肉干、晒肉条、“阿苏纳”、生吃腰子、灌血清、烧肉片、煮肉汤等。
吃“手把肉”在北方狩猎、畜牧民族中较为普遍。鄂伦春族的吃法是,把狍子、野猪、犴或鹿肉切成大块、放到锅里,掌握火候到鲜嫩可口时捞出,每人用刀割着食用。吃肉时蘸上用盐、野韭菜花和野葱调制的肉汤,味道更加可口。至今,每逢盛大的民族联欢会或有贵客临门时,大家都要围坐在一起,互相献上“手把肉”。
晒肉干和晒肉条,是进山打猎的人们在捕获猎物之后不便存放,便将兽肉切成条、块,加入佐料煮熟后,放在柳蒿帘子上或挂在树枝架上晾晒而成。为了使肉尽快晾干,还可以在帘架下面生火熏烤,然后储存起来。在冬、春两季做粥、汤或炖菜时加入肉干、肉条,别有滋味。
“阿苏纳”是把煮熟的狍子心、肺、里脊肉切成小块,和煮熟的狍脑子拌在一起,加入野韭菜花和野葱,用野猪油或熊油搅炒,味道鲜美。有的猎人在山上打到狍子后,打开腹腔,到出肝和肾,用水或雪洗揉一下即能生吃。据说生吃肝、肾可以明目清火,和“阿苏纳“一样,都有十分丰富的营养成份。
猎人们还有一种比较讲究的食物,就是灌血清。在猎到鹿、犴或野猪之后,把胸腔打开,用猎刀在肋骨上划几道,让血流在容器里。过一小时后,鲜血沉淀下去,上面浮起一层透明的血清。把血清灌进收拾干净的肠衣里,加盐和野韭菜等佐料,就煮成了***爽口的上等佳肴。
此外,在野外架起篝火烧烤肉片、用柳蒿芽和老山芹等野菜煮食兽肉汤,都是鄂伦春人喜欢的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