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思是:宛如出清水的芙蓉,有大自然天然去雕饰。
深层含义为:清洁的水中才会生长出无暇的芙蓉,天然的事物胜过经过雕琢掩饰的事物,说明自然才是最美的,真正的美是没有太多修饰的。后来引申为形容文学作品自然清新,毫无雕饰做作。
这句话出自唐代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的诗句。
此诗流传最广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两句。此处这两句诗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李白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后人经常引用这两句评价李白的作品。
这是诗人写的最长一首抒情诗,诗人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同韦良宰的交往为中心,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慨。他知道这首诗不只是写给这一个老朋友看的,他是有意向世人明示自己在乱世中的态度与先见之明。
作品介绍: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自传体长诗,是李白集中最长的一首诗。此诗作于李白从流放夜郎途中被赦免后滞留江夏时,诗人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开篇叙述了自己谪仙人的来历以及自己的遭遇,又讲述了与朋友结交的过程,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清白主张以及积极入仕的愿望,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慨。
原文: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
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
译文:
真可谓清波涟涟出水芙蓉,天然本色毫无雕饰。
逸兴雅趣满襟满怀,时时刻刻有所招寻。
大红衙门虎士相拥,列戟兵卫森然威武。
内院石山夹植竹木,小溪萦流或清或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密切地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来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璘暗怀和他的哥哥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李白此时已五十八岁。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遇赦得释,结束了长流夜郎的生活,行至江夏(今湖北武汉),太守韦良宰招待了他,他写此诗以赠。
注释:
“清水”二句:此处用以赞美韦良宰的作品清新自然,不假雕饰。
“逸兴”句:谓韦良宰平素胸襟豁达,具有超逸豪放的意兴。
“朱门”二句:形容郡守衙门的威势。虎士,勇猛的卫士。戟,古兵器名。按唐代制度,州府以上衙门前列戟。森森,威严的样子。
“剪凿”二句:写水阁景色优美,剪竹凿石,清流萦绕。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