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意思是: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条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
纳:容纳,包容。
这句话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朝道光时期大臣、民族英雄林则徐为广州越华书院创作对联,此为上联,下联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它表明立身办事的坚定心志。以历经风吹雨打,雷劈电击而屹立高耸的陡峭岩壁为喻,表明要排除一切杂念,坚持正义,做一个无私无畏、刚直不阿的大丈夫。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表示要有海一样的宽宏胸怀。“海纳”,比喻容受量大。“百川”,江淮湖泽的总称。意思说,海之所以浩瀚广大,在于能涵纳百川细流;人的德行要广大,也要有像海一样的广阔胸怀。
有了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和气度,就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就能与人与己无所不容。这种对他人所表现出的宽容,就是儒家所倡导的“恕”,即以仁爱之心待人和凡事都要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这种人己统一的情操,不仅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境界提升,也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合理融洽的境地。
人物介绍: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商人交出***,并将没收***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