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什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它出自于:《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荡:清除,洗涤。坦荡:形容率真无杂念,心神安宁的样子。戚戚:形容不断用斧子砍伐的声音。


​​​​​​​解析:
​​​​​​​君子心胸宽广坦荡,而小人则时常陷入忧思之中。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这里的君子自然是指品德高尚之人,但这里的小人却不是我们现代常说的“卑鄙小人”中的那个小人,这个“小人”和君子相对,其实指的是没有那么高尚的品德修养的普通人。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论语·述而》的介绍:

《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论语》的介绍: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孔子的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