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的意思: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该成语一般在句中作宾语、定语,常与“游刃有余”连用。
“庖丁解牛”的出处: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译文: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庖丁解牛”的用意:
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庖丁解牛”的启示:
放在现在这个社会,庖丁解牛应该有两层比喻意义:一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超凡的技能,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道理。二是应该学会享受工作,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做成自己的爱好,把工作的过程变成一个享受的过程。既愉快了自己,又能将工作做的更出色。
“庖丁解牛”的典故:
秋凉时节,天高云淡,庄子信步来到濮水北岸牧场上,只见遍地牛群,他捋着胡须,陶醉了。
庄子突然想起今天庖丁要参加技能大赛了,于是快步前往。
只见庖丁注目凝神,提气收腹,气运丹田,他表情凝重,运足气力,挥舞牛刀,寒光闪闪上下舞动,劈如闪电掠长空,刺如惊雷破山岳,只听咚的一声,大牛应声倒地。
再看庖丁手掌朝这儿一伸,肩膀往那边一顶,伸脚往下面一抻,屈膝往那边一撩,动作轻快灵活。庖丁将屠刀刺入牛,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他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 美妙动人。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这样的场景真是太美妙了。不一会,就听到“哗啦”一声,整个牛就解体了。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梁惠王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
“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
在满堂喝彩声中,庖丁轻松夺冠。
“庖丁解牛”的寓意:
该成语揭示一种养生处世的方法。庄子以刀喻人,以牛体组织喻复杂的社会,以刀解牛喻人在社会上处世。庄子认为,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
该成语形象地说明了,人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灵活运用,就能从必然中解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反复实践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掌握方法,而不是盲目重复。
“庖丁解牛”的例句:
达到了庖丁解牛的水平,刀出必是关节连接处,刀锋必然贴着骨头,刀的走势也是顺着脉络延伸,连削下来的肉的厚度都是一样的。
“庖丁解牛”的近义词:
得心应手
读音:dé xīn yìng shǒu
意思:意思是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多形容技艺纯熟。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子的《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翻译:不慢不快,手上顺利而且应合于心,口里虽然不能言说,却有技巧存在其间。
例句:挟了七八万现款的冯云卿就此走进了公债市场,半年来总算得心应手,扯起息来,二分半是有的。
用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各种技艺。
“庖丁解牛”的故事赏析: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