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义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后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
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这句话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意思是:颁布圣旨慰劳冯异说:“赤眉打败,将士辛苦,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讲的是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大有裨益。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总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打仗没有常胜将军,做买卖也不能保证只盈利不亏损,做任何事都难以心想事成,一帆风顺。因此,我们既要有拥抱欢乐和胜利的思想准备,也要有败走麦城、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精气神。有了这样的信念,有了这样的精神准备,艰难困苦不足惧,笑迎胜利向未来。
成语典故: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然后开始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占领了长安。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刘秀部下),刘秀又丢了长安长安。几经激战,进攻赤眉起义军都失败了,且败况严重,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刘秀部下)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河南渑池礼庄寨)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最终向刘秀投降。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