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古诗的意思

《所见》古诗的意思是: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原文:

所见1

牧童2骑黄牛3,歌声振4林樾5。

意欲6捕鸣蝉7,忽然闭口8立。


注释:

1、所见: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2、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3、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能耕地拉车,体型比水牛小。一般分为蒙古牛、华北牛和华南牛三大类型。

4、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5、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樾,树荫。

6、意欲:想要。

7、鸣蝉:鸣叫的知了。

8、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作者简介:

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提倡妇女学文,女弟子尤众。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其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