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科技发展,“数字化”逐渐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动很多产业变革,农业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在人社部公布的新职业中,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让人眼前一亮,这一职业也意味着人们将用数字技术助力中国农业农村实现“弯道超车”。
在北京,因农而生的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心系乡村振兴、农业发展,为中国数字农业和智能农业建设,提供着“农大方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农大,一起感悟数字化发展赋予农业的无限可能——
实施智能管理,让“养殖人”解放双手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以智能管理赋能高质量发展。如今,农业与科技智能这两条看似平行的线正在不断相互吸引和靠近,碰撞出了别样火花。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这一领域披荆斩棘,在动植物智能化管理方面收获颇丰。
猪作为实验对象,在科研、临床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中国农业大学发挥学科优势,承建了一个能够实现将猪作为模式动物研究的大科学设施——“天蓬工程”。对实验猪进行管理时,中国农大科研人员采用电子耳标这个智能穿戴设备,除了具备登记功能之外,它还可以实验表型自动化、智能化的测定和采集,实现定位和监测功能,让管理变得更加自动化、精细化、智能化。
在植物智能管理领域,北京市峪口镇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建的“未来果园”,能给予很好的展示。在这个占地面积60亩的果园内,大家能看到华为、中国移动、大疆等公司的高精尖科技成果,有“空中卫星遥感 天上无人机 地上传感器”天、空、地一体化的果园智能感知系统、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智能分析平台、大数据存储与展示中心等,实现了土壤、水肥、气象、虫害、果树长势等实时监测管理和果品的全程溯源管理。
智能化的农业设备不仅是解放农民双手、建设数字乡村的必要工具,也切实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
发展农业机械化,让“务农”变得有乐趣农机一响,种地不慌。“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进入快车道,北斗的农机信息采集监测系统、农业机器人等智能农机纷纷进军生产一线,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的背后就有农大人的身影。
田间非结构环境下光照多变、枝叶交错、苗草簇生等是农业机器人作业瓶颈难题,针对此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李伟教授团队联合其他力量进行科技攻关,最终取得重要突破,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团队主持完成的“非结构环境下农业机器人机器视觉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开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场景的落地,获得2020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并获得央视报道。
不仅破解技术难题,中国农大还用智慧将农机和北斗相连,通过创新“北斗 信息员”的远程监测和现场报告机制助力收麦。利用这个机制,重点实验室可以开展全国小麦机收动态监测、作业统计和大数据分析,也可以高效掌握小麦机收一线情况,能够更科学合理地为***决策、企业运维和机手作业提供技术支撑。
让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才能让每一寸土地在科技的推动下,成为丰收的沃土。中国农业大学将继续创新发展,攻克农机难题,为绘就出美丽乡村新画卷增添“农大色彩”。
华维节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灌溉
一直以来,中国农大坚持用科技力量为农业发展添砖加瓦,也用科研精神浸润着每一位农大学子。在学校的培养下,大批学子加入数字农业和智能农业建设中。华维节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农大1998届校友吕名礼潜心钻研智慧灌溉,现已在全国区域开展智慧水肥一体化、物联网农业、数字化工厂、设施栽培系统建设。
农大校友邓玉胜带领团队升级养殖设备,改扩建新型养殖圈舍,实现了养猪全自动化、规模化,用手机就能监控观察猪的进食、饮水情况;农大学子胡心浩致力于葡萄养殖,研发的“智慧葡萄园系统”,能够从天上、地下到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全方位掌握葡萄园生长情况……
农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未来,中国农业大学将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精神,继续提升农业科研水平,培育新时代农业领域优质人才,在数字化进程中,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欢迎关注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官微、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潇湘晨报、新京报、网上农高会、人民网、你好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