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时候,这样的意思多少带些功利性质。
因为自古以来,想靠着读书又或者考试出人头地的人,实在是太多。
所以,高考既是国家筛选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莘莘学子鲤鱼跃龙门的主要凭借。
有人靠着它一飞冲天,麻雀变凤凰,也有人在这条赛道上,进行了紧急转移。
何碧玉
就比如,2000年,河南一名14岁少女成为高考状元,750分考上清华,顺利赴美后却不愿回国,实现人生逆袭。
很难直接说她的选择是好是坏,但是其中缘由众说纷纭,发人深思。
那么,详情究竟如何呢?
崭露头角高考对很多人来说,无疑是改变人生走向的第一道关卡,好比是鲤鱼跃龙门那般重要。
考入高等学府,便是他们出人头地的第一步。
如果名落孙山,也不得不接受事实,要么进入社会,要么卷土重来,再战高考。
图片源于网络
可是不管是哪一种结局,对高三学子来说,她们都必须经过12年的艰苦奋斗。
结果是好是坏,会由一张成绩单揭晓。
所以每到高考季,就是全国上下的紧张季。
等到成绩下发的那一天,人们既兴奋又忐忑。
有人欢喜有人愁,上演喜剧的同时,悲剧也在悄无声息地进行。
幸运的是,2000年的7月份,河南新乡的一户普通家庭,迎来了一个天大的喜讯。
他们的女儿何碧玉,在今年的高考中一举成为河南省高考状元。
让人倍感惊奇的是,这个女孩却只有14岁。
何碧玉
14岁能够打败千万大军,一战封神,成为屈指可数的状元之一,这不是神童,又是什么?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何碧玉的高考成绩是750分。
与一般擅长文科的女生不同,她还是一个理科生。
而她的分数,也刷新了河南高考历史上的新高,要知道,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最终,何碧玉被清华大学录取。
那她是如何成长的呢?故事的开始得从她的出生说起。
80年代河南新乡
1985年12月,河南新乡的一个家庭中诞生出一个女婴,父母为其取名何碧玉。
何碧玉的父母皆在华北石油地质局工作,担任高级工程师。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何碧玉自然是家人的掌上明珠。
她的童年也正如她的名字一般美好,如同美玉一样光彩照人。
何碧玉一岁的时候,就认识了很多汉字。
三岁左右时爱上书法,并且对文学名著情有独钟。
一开始,父母都以为女儿是拿着玩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当看到蹒跚学步的女儿,竟然对厚重的文学十分感兴趣,并且能够理解其中真意时,夫妻俩惊叹不已。
那时候,何碧玉可以轻松回答出父亲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鉴于此,母亲才对她的天赋重视起来,夫妻俩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女儿就是名副其实的神童。
于是,为了不让“伤仲永”的情况在自己家出现,相较于之前,俩人对女儿的教育更加注重,都在竭尽全力给何碧玉打造最好的教育环境。
图片源于网络
何碧玉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她不喜欢像别的小朋友那般玩游戏,而是整日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学习中。
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她努力过好每一天。
哪怕学到深夜,也不觉得劳累,因为她觉得这样的生活才让自己舒适。
当然,何碧玉也不是书呆子。
除去学习书本上的各种理论,她还会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用阅读拓宽视野,用运动强健体魄。
因此每个周末,她都会去市图书馆看书,每周一定会户外运动一到两次。
图片源于网络
所以她的记忆力也越来越好,等到刚上小学那会儿,就已经能够背诵一千多首古诗,识别四千多个汉字。
作为一个自律的人,她问出的问题往往非常高深,以至于父母都不知如何解答。
渐渐地,何碧玉对学习的兴趣越发浓厚,无需旁人监督。
不过正是因为何碧玉聪慧过人,所以身边一直没有玩伴。当然她也不愿意花时间去社交,无论是上课、放学还是睡前,读书就是她唯一的乐趣。
看到女儿如此聪颖,但还得为迁就别人而故意放慢学习的脚步,父母一经商量,认为是时候让何碧玉跳级了。
喜事连连凑巧的是,1996年新乡市一中做出了一个新决定,校方领导准备开办一个实验班,专门用来招收天赋异禀的学生。
老师们一致同意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认为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培养,更容易培养出卓越全面的学生。
这样一来,进入名牌大学的概率也会更大。
这对何碧玉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她和她的家人都知道,此次选拔,势在必得。
果不其然,考试完毕后,何碧玉以意料之中的好成绩,被成功分配到天才少年实验班。
在少年班的学习生涯里,何碧玉比以前更加努力。
哪怕班级里高手如云,仍然可以在每一次考试中名列前茅。
作为年纪最小的学生,她可以轻松愉悦地跟老师谈天说地。
甚至还会触及到老师们的盲区,并以最快的速度解答学校给出的难题。
从小,何碧玉就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孩子。
所以在进入实验班前,她就已经为自己定下宏伟的目标,一定要成为最好的学生,考上最好的大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她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图片源于网络
她不偏科,但是最爱的科目是生物学,其中,人体科学是最令她痴迷的部分。
目标清晰的何碧玉在实验班有了更强的学习动力。
经过几年夜以继日的努力,何碧玉最终以750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750分的高考成绩让全国上下一片沸腾,各大媒体都想目睹这位天才少女的模样。
更有不少人向何碧玉的父母,求取培养孩子的真经。
看着无数人期待的目光,夫妻俩坦言,对女儿没有用任何具体的培养方法。
只是说顺应何碧玉的心意,给她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
进入清华大学后,何碧玉一如既往地优秀。
她的心智总比同龄的孩子成熟许多倍,所以即便进入大学的她只有14岁,仍然显得十分沉着冷静。
对一个年仅14岁的花季少女来说,走进清华园才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
相比于每天穿得花枝招展,学到更饱满的知识,才能让她更快乐。
前往北京的路上,何碧玉的心一直怦怦直跳,她第一次有这种感觉。
但是父母和认识她的人都在为她捏一把汗,因为在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有着无数的好学生,即便是再聪明的人,来到这里也会变得平庸。
新生入学时何碧玉与母亲在宿舍
她们担心何碧玉也不过是扔入诸多美玉中的一块,会逐渐变得不起眼,从而由天才少女变成普通大学生。
与此同时,她们认为离开父母关照的小姑娘,即将面对大学里的各种诱惑,很难不迷失自己。
一切的一切让很多人越来越担心小姑娘的未来,因为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就像是魔咒一般,任何一件美好的东西,似乎都有一个盛衰的过程。
或许有些人是真的在担心何碧玉的未来,但是有些人则是在等着看她笑话,仿佛是在牌桌上押注一样。
然而,一切担心都是不必要的,所有落井下石的期待都是枉然。
来到清华园的何碧玉没有归于平庸,她继续努力奋斗,在无数佼佼者中,依旧拔得头筹。
一开始,初入校园的何碧玉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
因为她只有14岁,在很多人看来,不可能与二十多岁的大学生抗衡。
可是没过多久,这个14岁的少女,就以全面碾压的姿势,赢过了无数顶尖学霸,让学校师生刮目相看。
何碧玉的智慧几乎无人能及,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对研究和学习,投以高度热情与持续专注。
何碧玉
进入清华校园后,她没有把时间分割得很细,也没有心思进行交际和社团活动。
而是每天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把全部时间和所有精力奉献给学术讨论和实验研究。
可能在很多外人看来,她的生活未免过于单调了。
即便她再聪明过人,生活也难以引起外人对她的关注,所以渐渐地,她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中。
就这样,时光不语,不知不觉到了2004年。
何碧玉再一次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因为此时此刻的她已经获得去美国名校留学的机会。
相比于第一次,她的优秀有过之无不及。
何碧玉
拒不回国然而,相比于何碧玉所取得的成绩,人们更关注的是她未来的选择。
赴美之后,她是愿意回国发展?还是要继续留在美国?
这种问题,像是浪潮一般,一遍一遍在网友心里翻滚。
但是何碧玉像是往常一样,没有做出任何回答。
因为她心中所期待的,不过是赶紧去美国,研究更多更复杂的东西,学到更多知识。
唯有这样,才对得起她多年的付出。
之所以如此处变不惊,主要是环境塑造了何碧玉的性格。
在清华校园学习的那几年,她对脑神经的研究已经出神入化。
许多教授对她的研究成果称赞不已,并且都鼓励她再接再厉,持续在该领域仔细研究。
而她也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学习更多更先进的知识。
不过和教授们预想的不一样,何碧玉不准备再接受继续在清华园学习。
她认为自己应该去到更广阔的天地,所以悄悄联系了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很快,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向她抛去橄榄枝,并且对这个即将远道而来的年轻人非常感兴趣。
于是,何碧玉得偿所愿,成功去到美国留学。
同样需要人才的美国,自然对何碧玉这样的人才求之不得。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为了让她能够一直在学校学习与研究,美国给她提供了最好的待遇。
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何碧玉能够进入全球最大的生物实验室,畅游在最浩瀚的人体信息数据库里,这些对她的脑神经研究极为有利。
更令她兴奋的是,校方还特意为她安排了多名知名的教授,使她获得最优质的辅导的同时,也享有最优越的科研条件。
得益于有利的学习条件,何碧玉很快就发表了论文。
一篇又一篇的论文让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而留学生涯也即将结束。
关键时刻,人们都以为何碧玉归国之后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但是却没想到几年之后,何碧玉再次获得去美国求学的机会。
一方面,美国校方可以给出非常难得的待遇。
只要何碧玉愿意留下,可以直接担任高校教授,并且轻而易举地获得绿卡。
至于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支出,一律由美国的相关部门负责。
另一方面,美国的科研条件的确已经非常先进,这对何碧玉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因为要想完成脑神经研究,无疑需要最完备的科学环境。
于是回国与不回国,成为何碧玉心中需要衡量的一杆秤。
一边是自己广阔的未来,一边是父母对她回国的期盼,孰轻孰重皆由何碧玉自己决定。
何碧玉纠结的同时,岁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一转眼已经到了2009年,何碧玉已经24岁,那时候的她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
作为远近闻名的年轻科学家,她获得了无数美誉,其他年长且经验丰富的专业学者都对她给予最高的评价。
而何碧玉也笃定自己的将来前途无量,到了这个时候,她已经选出了自己今后要走的路。
最终何碧玉决定,以后的道路就由自己走,她不会再考虑父母的心情,而是要留在美国开展一系列研究。
做出这一决定之后,何碧玉立即加入了美国国籍。
消息很快传回国内,她的父母失望的同时,也给女儿拨去了电话。
电话里,夫妻俩声泪俱下,极力劝导女儿回来中国,毕竟从小在这边长大,人不能忘本。
加上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会越来越大,同样对科学研究大有帮助。
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导女儿回来,这里面不乏对何碧玉的思念。
但更多的是对她以后人生的考虑,毕竟国外再好也不如国内好。
而且她们坚信,以至亲的角度跟何碧玉讲那些,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
说到底,女儿在国内生活了十几年,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年里,会产生比祖国更深的情感?
然而事与愿违,何碧玉吃了秤砣铁了心,父母的苦口婆心没有换来她半点的犹豫。
所谓的国家归属感对她来说,并不重要,她依旧坚持要在美国生活。
彼时彼刻,何碧玉的父母也从模范家长,成为无数网友唾弃的对象。
她们用极为严苛的语言,对一家三口提出最严厉的批评。
甚至有人直言:“费尽心思培养了十几年,却没想到培养出一个美国科学家。”
诸如此类的评论,让上了年纪的夫妻俩万般无奈。
他们在电话中苦苦哀求女儿让她回来,回到祖国的怀抱。
但是从始至终,何碧玉都不为所动。
看到女儿一心想留在美国发展,夫妻俩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想着只要女儿自己过得好就行了,其他的苦难自己承受。
毫不意外,何碧玉也陷入到一片谩骂声中,无数脏水泼向她,把她围得水泄不通。
但是多年来的求学生涯,已经让她毫不在意,可以直接无视所有评价。
其实也不难理解,像何碧玉这样一个从小与书为伍,所有的一切都是从书中习得的人,是没有什么感情可言的。
一切陪伴与情感交流都比不上最佳的实验环境,她真正痴迷的,只有脑神经科学。
只要能够向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万物皆可抛。
所以美国各种资本和附加条件,给了她抛弃国内所有一切的前提。
事情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虽然父母很早开始帮何碧玉规划人生的一切,自以为等到孩子功成名就之时,也是为国家做更多贡献的时候。
但是,却不承想是给大洋彼岸的国度提供了一个好帮手。
或许人生从来不是可以拿来规划的,生活永远发生在意外之中。
只是一个人究竟该如何抉择,除去个人,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就如同无数中国学者去到美国,会把矛头对向祖国一样。
他们已经陷入到了意识形态的困境中,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因此,弄清楚何碧玉的选择是对是错,已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她能否清醒,因为,一个人只有具备清醒的认知,才不会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