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比喻心甘情愿的落入别人的谋划。
姜太公:姜尚,字子牙,西周初年帮助武王伐纣的功臣。
这句谚语出自《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意思是:姜尚顺应命运的安排等待时机,用直鱼钩钓渭水里的鱼,不用鱼饵,鱼钩离水面三尺来高,姜尚自言自语道:“不要命的就上钩来!”
传说商朝末期,有个叫姜太公的有识之土,因不满于当时的黑暗政治,隐居在渭水边上,但又很想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常常在皤溪钓鱼,钓法很奇特,鱼钩是直的,放在离水面三尺以上的地方,钩上没有鱼饵。过路人看到他这样垂钓都暗暗发笑,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愿者上钩来”。后来周文王打猎来到渭水边,与姜太公谈得很投机,就请他做了国师。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消灭了商朝。
人物介绍:
姜尚,字子牙,吕氏,一名望,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世称“姜太公”。其先祖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只是个传说,但其影响至为深远。“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歇后语便出于此。周文王和姜尚风云际会,演绎了一段君臣遇合共建功业的千古佳话,姜尚也因此与伊尹齐名成为最早的帝王师。“姜太公钓鱼”成了中国历史上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希望得到统治者赏识,却又清高自许不失体面的一种模式,开了“隐以致用”的先河。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和宠姬妲已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却不管人民的死活,还动用残酷的刑罚来镇压反抗的民众。纣的残暴行为,加速了商朝的灭亡。而这时西部的一个部落却正在一天天兴盛起来,这就是周。周文王姬昌在领地内施仁政,爱人民,善待有才能的人,所以,一些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他。当时,有位年近八十却怀才不遇的有识之士名叫姜尚,大家都称他为姜太公,隐居在陕西渭水边,那里正好是周文王的领地。他听说文王是一个有德的明主,就希望能得到他的重用。
于是,姜太公每天拿着一根鱼裘到渭水边钓鱼。一般人钓鱼,用的是弯钩,上面吊着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姜太公的钓钩却是直的,上面什么也没有挂,也不把鱼钩沉到水里,而是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地举着钓裘,一边自言自语道:“鱼儿呀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有一天,一个打柴的年轻人来到溪边,见姜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你钓鱼的方法错了。鱼钩要用弯的,并且要沉到水里去才行。像你这样钓,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姜太公举了举钓裘,笑着说:“没有关系,我相信总有一天会钓到一条‘大鱼’。因为我钓的是王与侯!”打柴人以为他是个傻子,在这个地方怎么会钓得到王侯呢?于是就离开了。
许多路过的人看到姜太公这样钓鱼都觉得很奇怪,议论纷纷。姜太公直钩钓鱼的事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便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姜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米来胡闹!”
周文王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姜太公来。可是姜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周文王这才意识到,这个钓鱼的人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斋戒三天,沐浴更衣后,带着厚礼,驾着一辆华丽的马车,亲自来到渭水河边,恭敬地向姜太公施礼,请姜太公做军师帮他安邦定国。姜太公见周文王诚心诚意来请自己,站起身来,躬身还礼,然后拿着那根鱼裘,跟周文王上车走了。
后来,姜太公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后来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