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来。
“路径依赖”原本是被阿瑟用来描述技术变迁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的性质。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斯,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的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斯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以往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或许很多是错误或者模棱两可的?或许它们被有意地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加工,误导你的思维进去一条被设计好的成长轨道?很多这样的知识被当作“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的真理使用,又经过代代相传或点对点传播,成为了一种众所周知的“常识”,人们依靠这些“常识”来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但很可惜,可能它们都是错的呢,,即使知道是错的,想要改变这种观念是非常难的。
比如:居住在寒冷地区的人都觉得冬天饮酒能抵御严寒,喝几口就可以让身体暖和起来,确实感觉起来是对的,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科学家对此的反馈是:不对。
白酒的成分主要是酒精,但酒精在体内并不能产生太多热量。人们饮酒后感觉身体变暖,真实原因是酒精对血管的***促进了血管扩张,加快了身体的新陈代谢,给了人体热量增加的错觉。实际上,冬天饮酒不但无法取暖,反而容易让人过快地丧失热量。新城代谢加快,必然让能量过快消耗。喝醉酒的人往往不能及时补充能量,他们要么在床上倒头大睡要么可能醉倒在外面的冰天雪地。后一种状况是可怕的,许多人因此冻死。
所以“常识”跟“经验”一样的,久而久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想要跳出这种惯性是多么的艰难。
鲁迅先生,由于对于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无限担忧,并且对于麻木民众的痛心,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国家走出昏聩之中,让民众能够不再被麻木无情的看客思想左右着,让人们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毅然而然的弃医从文。
当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打破了当时人们社会所孰知的“地心说”,无疑对教会的统治会产生不利,被教会所不容,最终被害死了。
从古至今,凡是想要打破旧思想也好、旧观念也罢,等等,想要突破这种“路径依赖”轨道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对于个人来说,一旦做了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所以我们要学会去应用“路径依赖理论”,其实它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路径依赖:好的路径对个人可以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所谓的飞轮效应,个人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消极的路径依赖:不好的路径会对个人起到负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产生泥沼效应,个人发展进去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