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什么意思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

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

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

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

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于:战国·子思《礼记·中庸·第二十章》。

“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原文节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如下:

广博地学,审慎的求问,慎重的思考,明白的分辨,笃诚的践行。有没有学到的知识,以及学了还不能做到的,不要搁置。有没问的,问了还不知道的,不要搁置。有没有思考的,思考而没得到结果的,不要搁置。有没分辨的,有分辨但没辨别明白的,不要搁置。有没实行的,有实行了但不笃实的,不要搁置。别人能够做到一自己能够做到百,别人能够做到十,自己能够做到千。果真能够按此道而行,虽然愚昧一定能够明智,虽然柔弱一定能够强大。


作品介绍:

《礼记》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的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