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西厢记》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西厢记》的简介: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剧具有较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具有诗情画意。


故事情节:

故事说的是唐德宗元年,崔相国死后,其夫人郑夫人携女儿崔莺莺和丫鬟红娘护送崔相国的灵柩回家乡安葬。到了河中府的时候,因为道路受阻,只好暂住在普救寺的西厢房内。这时书生张君瑞赴京赶考,也途经普救寺,在佛殿上窥见到了美丽的莺莺,顿生爱慕之情,便改变了赶考的打算,也在寺中住了下来,所住之处和西厢房后花园仅一墙之隔。从此,张生和莺莺两人暗通款曲,互表倾慕。

就在这个时候,叛军头目孙飞虎用重兵包围了普救寺,扬言要夺莺莺为妻。郑夫人没有办法,便许下诺言,谁若能解普救寺之围,就将莺莺许配谁为妻。恰巧,张君瑞的故交白马将军的军队就驻扎在附近,张生便写信请他来解围。白马将军果然顺利地解了普救寺之围。可是,郑夫人临时悔婚,只允许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一气之下病倒不起。莺莺焦急万分,于是派遣红娘前去探望。由于红娘的热情相助,几经周折,两人私定了终身。

但此事很快就让郑夫人识破了。郑夫人狠狠地拷问了红娘,红娘机智灵活,沉着应对,把郑夫人驳得无言以对。不得已,郑夫人只得同意了这门亲事。但是,她又提出“不招没有钱和权的女婿”,催张生上京应考,张生答应了郑夫人的要求。后来,张生果然考中,当他还没有回到河中府,郑夫人的侄子郑恒来骗娶莺莺。他编造谎言,说张生在京做了卫尚书的女婿。郑夫人于是改变了主意,莺莺听后也悲痛欲绝。正在这时,张生回来了,由于红娘和白马将军的帮助,最后郑恒因羞愧撞树而死,崔莺莺和张君瑞结成美满姻缘。


作品评价:

《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

这部作品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

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