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pī,最早在六书中属形声字。
说文解字注:(丕)大也。见释诂。从一。不声。敷悲切。古音在靠前部。铺怡切。
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于六书为假借凡假借必同部同音。
丕,隶书中直引长。故云丕之字不十。汉石经作,可证。非与丕殊字也。
[ pī ]
部首: 一
笔画: 5
五行: 水
五笔: GIGF
基本解释
大 ~业。~变。
组词:丕崇 丕变 丕冒 丕祚 丕佑
丕平 丕丕 丕构
pī
丕pi
丕pi(声调为靠前声)五画;一部;形声;上下;五笔(GIGF)。①(书面用语)〈形容词〉大:丕业丨丕变。
古代汉语的解释
丕pi①大,宏大。《尚书大禹谟》:“嘉乃~绩。”②尊奉。《汉书郊祀志”:“~天之大律。”③连词。乃,于是。《尚书盘庚》:“先后~降与汝罪疾。”
丕(拼音:pī)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丕、不原为一字,后分化。丕本义大,引申含义为尊奉;于是,还可用于动词,助词,连词等。丕、不原为一字,后分化。甲骨文“不”字为“柎”之初文。《诗·小雅·常棣》:“鄂不韡韡。”郑玄笺:“不,当作柎。”《广雅·释言》:“丕,柢也。”《说文》:“柢,木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