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一石等于多少斤

春秋一石就有59200克,即59.2斤。

《关于古代粮食钟亩、石的问题》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

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就有59200克,即59.2斤。

读音dàn,常只切。量词,意思是计算容量,重量的单位;官俸的计量单位;计算弓弩强度的单位;方言。

“石”本来是重量单位,一石一百二十斤。古时粮食论斗,斗是容量单位,因为十斗粮食的重量大致相当于一石,所以粮食也论石,一石等于十斗,“石”被挪用来表示容积,成了容量单位。

后来又因为一石粮食恰好是一个人所能挑担的重量,所以一石又叫一担,可是仍然写作“石”;这样一来,“石”字就有了两个读音:一个读shí,一个读dàn。

补充资料

第一,人们通常用杆秤来计量物体的重量,在称物时要在秤的一端悬挂石头做的秤砣(后来多用铁做的秤锤),以使秤杆随时保持平衡;物体有轻有重,秤砣可大可小,这可能就是“石”字被借用作为计量单位的原因。

第二,《说文》收了“禾石”字,也就是给“石”字加上“禾”旁,专作计量单位用,以与石头的“石”相区别,但这个字始终未见通行,人们还是习惯于把“石”字借来用作计量单位。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