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梵名译作"那拏天",各古书中又写作那吒、那叱、那咤、哪咤、哪叱等,民俗信仰尊称其为太子爷,号中坛元帅,属五营神将,佛道儒并尊的降魔天神。
哪吒的故事,最早出自唐人所译的《佛所行赞·生品》《毗沙门天王仪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仪轨》等佛典,佛典中,他是毗沙门天王之子,佛法的保护神。唐代郑棨《开天传信记》、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四的《道宣传》、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九二《异僧六》、宋曾慥《类说》卷六等书均载哪吒 “**和尚”之事。可见,哪吒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的佛教典籍以及文人著作中。这时故事中的哪吒的身世才是我们真正要找的答案。从哪吒最早的出处看,哪吒之所以叫哪吒,有个关键点:毗沙门天王之子的身份。
毗沙门天王
毗沙门天王又名北方多闻天王,为佛教**之神,四天王之一。据说,他是古代印度教中的天神俱毗罗,别名施财天(意为"财富的赠予者"),早在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等书中就已出现过。其法像一般身色如旃檀黄金,一面二臂,右手竖立把持各种珍宝镶嵌装饰之幢,左手捉持能变吐无尽宝藏之吐宝鼠,面色微怒。
毗沙门天王信仰在中原的流行主要集中在唐朝,唐代不空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仪轨》中记述说: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军围困,毗沙门天王于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蕃军大溃,安西表奏,玄宗大悦,令诸道州府于城楼西北隅置天王像供养,还以天王形象绘制旗帜,号曰“天王旗”,以***武运昌隆。一时毗沙门天王声威大震,香火极盛。
唐朝、手托宝幢的天王……有没有感觉很像谁?是的,像故事中哪吒的爸爸托塔天王李靖。很多人都认为,《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中的托塔李天王李靖的形象即从“多闻天王”而来。结合大唐军神李靖的威名以及毗沙门天王在安西等地征战中显灵护佑的传说,李靖与毗沙门天王的形象产生糅合并不难理解。